第64章 深入了解(2 / 2)
难度太大了,要想供应这些孩子读书,那上学的成本就都得由朝廷承担。朝廷要是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安弘察也不用费劲巴拉的搞琉璃、搞增产、搞乱七八糟的玩意了。
辛辛苦苦专门跑一趟,却是来亲手断掉广大劳苦百姓的生路。他看了眼顾勉怀里无忧无虑的小孩,心情顿时差了起来。
可也不能扰了大家的兴致,便强行打起精神来:“真就没有一路读下来书的吗?”
“没有。”夫子一点也没纠结,很肯定的给出了答案。
“贫苦农户家必然是供养不起的,可就算是农户人家,也有富余点的?读了书,入了仕,便能一步登天,为什么也不愿意读书?”夫子如此果断的回答,倒是让安弘察陡生起了怀疑。
“原因恐怕不是出在农户身上。”顾勉从方才就一直在听着两人的对话,安弘察不了解朝政,他确实熟知的很。只是不好在夫子面前说的太过于直白。
夫子摇了摇头:“小友若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就能理解农户们的选择了。若是决定要供养子嗣读书,那最开始的拜师礼都是少的了,纵使是再省吃俭用,书本钱也是要的。可连最便宜的《千字文》,也是得两百文一本,要知道米价也不过三文半。”
越说越激动,那夫子干脆扯过来卷白纸,细细的与两人计算着:“等读了五六年的学堂,若是学业无成就罢了,无非是这几年的钱都打了水漂。可若是学业有成,那苦日子才是来了。
学堂里授的课已是远远够不上了,那便要去拜师、请夫子手把手交,这束修可就不似学堂那般了。再加上逢年过节、游学的开支,两三年才来,能不能支撑到中了童生还是另说。”
安弘察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这样算下来,八九年的书读下来,十七八岁的年纪,到底是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未知。”
又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成本确实是吓人。反之如果只是读两三年书认个字,到了年纪便能分摊家中的活计。十七八岁都到了接亲的年纪了,眼见着都比虚无缥缈的读书来得更稳妥些。
“按大安律法,秀才才可免除户内二丁差役并田亩赋税。”顾勉补充道。
那就更糟糕了,辛辛苦苦七八年,方才能考中童生。童生到秀才的巨大鸿沟,能迈过去的又有几个。
安弘察不禁叹了口气:“读书好难。”
想让天下贫苦百姓家的子孙有个读书的机会更是难上加难。兼济天下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顾勉也没想到普通人家读书竟会如此艰难。大皇子与夫子方才聊到的具是农户读书的开支问题,可最棘手的地方远远不是钱。
而是人。
要知道,凭大安现行的科举制度,知府举行的考试,才有授童生的资格。可府试前,还得先过县试。且不说县、府两级考试的猫腻问题。过了这两轮,还有州试要考,过了才算是中了秀才。
听起来和现代差不多,都是一轮轮考试。可过了前两轮,中了秀才的比例,恐是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而秀才,才是漫漫长途的第一道坎。
他正欲开口说话,却被安弘察打断了:“话说回来,这些都是钱能解决的问题,恐怕还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