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全球召回(2 / 2)
风暴切断了海上运输道路,海水淹没的不仅是沿海低洼地区。
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洪涝灾害,带来的不仅是雨水的浸泡,潮湿、高温在加剧疫病的传播。远古冰封的病菌也开始随着海风和雨水四处传播。
华国和罗斯国所在的区域成了最大的生存安全区。
罗斯国国土面积庞大,其中乌拉山脉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更是矿产和各种物产富饶,本身就是罗斯国的粮仓和物资库。不计算罗斯国面积的欧洲,整体面积还不到西伯利亚地区的一半。
这里作为北半球最寒冷的地带,有不少冻土地带,粮食只能生产一季,即使如此,罗斯国也是粮食出口大国之一,可想这里可利用面积的巨大,土地的肥沃。
而随着温度上升,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又有所增加,粮食生产即使还达不到两季,也能进行错时轮种,粮食产量成了少数增产的地区。
华国则是通过不断对沙漠荒原的改造,已经将全国的绿化面积增长了10%。原本南方几个粮食产区,因为河流泛滥造成大面积减产,同时北方地区和荒漠地带产粮不断增加,两相抵消,并未受到多少影响。
华国的储备粮一直都是按着够全国人民营养保障的基准,可以吃两年,没有再增加,是因为这么多粮食的储存很难,且粮食是有保存期限的。还需要年年进行新旧更换,以保障粮食的可食用性,这其中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不知道是不是森林绿化面积的增加,华国在连绵的降雨中,遭受的洪涝灾害是最小的。
前期雨水,借助南水北调系统被导入西北的荒漠,加上西北地区雨量增加,对当地的盐碱地有了改善。
后期,西北荒漠绿化逐年扩大,对水土的保有率增加,水量不仅补充了曾经干涸的地下水系,还为地面带来生机。
华国只经历了短暂的粮食总量减产,就恢复了正常。毕竟华国之前连续经历了几十年的丰收年,在减产期无非就是大家都消耗减量,共度时艰,并不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穆兰看着手中的资料,到最后一批华民的回归,现在华国的土地需要养育的人口已经接近十三亿。
这还是四十年前华国进入老年社会,十多年前达到高峰后的随着老人的逐渐离去,渐渐回落的结果。在十多年前,华国人口超过了十四亿。
这么多人如何安置?曾经富饶的南方,水域密布地带、繁华的沿海城市,早已不适合居住,而那里几乎占据华国人口的三分一,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最终将面临迁徙。
华国早已将目光转移到原本荒漠地带,前几年为了可持续的发展,并没有立刻安排大量人口转移过来,而是只招募足够进行绿化、进行基础建设的人员。
这几年,在全球华民回归前,已经建设了大量的居民区,随着华民回归,南方人员也分批安置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