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聋老太太少有的好意(1 / 2)
说两句闲话,某国内文学奖获得者,进行讲话和采访的时候,说过一个问题,他说,他十五岁之前没有穿过衣服,因为家里穷,没有布,十岁之前没有见过照相机,全家不敢生病,因为没有医生,说的跟真的似的。但是有人扒出来,他在某次采访的时候说,他小的时候,母亲生病,是省专家团组织巡诊的时候给治好的,另一次是县医疗团巡诊给治好的。而且他还有一张,八岁时候拍的穿着衣服的照片。看到这个,那些说他是为苦难发声,替老百姓说话的人,又应该怎么说。整天把国内多么惨,怎么穷,编造出来,翻译成十四国语言,去舔他外国爹的沟子挺光荣是吧。好久之前写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说我胡说,我和他评论区对线,居然删评论,不要脸。
我知道某个高校曾经特聘他为名誉教授,结果横幅上,全是唾沫。确实有十岁之前没有见过照相机的,现在都有,但是这个人不是他,一个大作家,先别说爱国了,连最起码的诚实都做不到,采访和演讲都整天胡说八道的,那他写的那些垃圾的真实性又能有多少。
看到这个,我就想到了之前毛熊那群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叛国的文学奖,所以我说他是个政治奖有问题吗。某知名高校在读博士,还专门做视频,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把我们没有诺奖,说成是国家问题,体制问题,还带头攻击国家,真是不知所谓。我认识的博士也不少,大家普遍观点就是,当前环境确实达不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但是在一点点变好,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国外也不达标。(500字,不占字数)
说回正文,但是73年之后,由于飞机失事,城里更乱了,再加上,工作岗位实在是紧张,这一次才再一次重启了强制下乡。和之前那一次强制不一样,这一次备战要求,和保存有生力量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再加上经过了前面几波人的努力,知青已经和当地形成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态,所以这一次对女知青的限制比较小了,这才出现了相对较多的女知青。但是由于轻工业的发展,女性依然比男性更好就业,所以女知青也只是相对较多。
73年之前,知青下乡真的不是去种地的,大家有的是工作要干,完善基层的医疗,教育,行政,文化体系,发展地方工业,大队集体加工厂,公社大集体工厂等,在农村实行科学育种,科学种植等等,这才是知青正儿八经的工作,当然你自己不够优秀,啥都干不了,那就两说了。73年之后由于人数更多了,没有那么多岗位了,才有了真正必须下地的知青,一部分优秀的依然还是从事上面说的那些工作。为啥,因为四三计划,从农村召回了一部分知青啊。而且知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团体,和地方的交集没有那么深。
(这一部分,除了查资料,我还委托了几个朋友调查了一下他们自己老家的情况,就我目前得到的数据来看,基本都差不多,不代表全部,其他人也可以自己问问讨论一下。我一个叔爷爷说,老老实实种地的,基本上都是日子过得最好的,什么意思,自己琢磨吧。)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有学问,基本等于有工作,再加上剩下的一堆条件,虽然还是有点苛刻,而且他人年纪也有些大了,但是拜托,人家姜玉柱马上就要以工代干当官了,有这个条件,要求还高吗。所以媒婆速度很快,就给他找了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模样比较周正,不算漂亮,也不丑,有一份合同工(就是临时工),初中没上完,家里也干净。但是人家女方看上的,可就是姜玉柱的以工代干。
能拿到这个待遇,那可必然是,无论于公于私,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人,这年头骗亲的人多了,万一是假的呢,他们可不得仔细再仔细。所以他们也专门找人过来打听了一下,不过这一次直接撞到贾张氏的枪口上了,姜玉柱要相亲,而且女方对他还特别满意,这还了得,他要是结了婚,那这房子,他们还住不住,这所谓的剩菜,他们还吃不吃,之前欠下的债他们还还不还,这可都是问题。
所以贾张氏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姜玉柱干的所有的好事,都说了一遍,是真的好事,不加引号的那种,什么当初宁可自己吃不饱,也要捐献粮食帮助灾民啊,隔三差五的去做义工啊。院里的孤寡老太太,他也拿着当亲奶奶一样,吃喝拉撒,生病住院,都是他忙前忙后啊。同院的孤儿寡母也没少得他的济,又是粮油,又是钱票的没少帮忙,甚至还要认个干闺女啊等等。就可以说,在贾张氏嘴里,姜玉柱这人,只要闭了眼,就能和古圣先贤肩并肩了,这你不能说贾张氏破坏姜玉柱相亲吧,人家可真的是把你夸到天上去了。
关键是,在赵芹等人的努力下,姜玉柱的名声就是这样的啊,你问谁都一样,贾张氏还不算是撒谎。贾张氏也知道,姜玉柱在这一片能有这么圣人一样的名声,绝对是有人害他,但是既然这件事符合她们一家的利益,她才懒得点明呢。这一次,她也是这么说的,以后就算是姜玉柱反应过来了,也不能说他的不是,她说的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是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