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惊掉所有人下巴(1 / 2)
因为火势和烟雾的关系,攻城部队随后又退到城墙处,没有穿过山谷抵达北面,他们在夺取南面关隘之后的第三天才前往接收北面的关隘。
之所以用“接收”这个词,真的是因为那边的范氏守军发现南面关隘失守就跑了。
不跑真的不行,他们只是剩下五百多人,兵力太少之外,关隘的设计就是防外不防内,怎么可能坚守得住?
山谷里面的火完全灭掉还需要人工去解决,智宵在“孟门”留下两个“旅”的部队,带着剩下的部队踏上了新的征程。
留在“孟门”充当关隘主将的人是仲由。他在夺取城门时肩膀中了一箭,恰好留在当地养伤。
晋国一个“旅”的兵力是包含二十乘战车组成员在内的一千五百人,两个“旅”就是三千人。
这也是“孟门”关隘山谷内能容纳的最多兵力,再多就会显得无比拥挤了。
留守的仲由等人需要灭掉山谷内的火势,再收集材料重新搭设营区。
智宵还给仲由下达了指示,务必补上发现的漏洞,可不能让敌军也那么轻易就摸进山谷的营地。
若是“孟门”被用相似的办法攻破,传出去可就要笑掉别人的大牙了。
仲由决定听从智宵的建议,山林内各部设置暗哨充当预警,再在山谷的营区建设两道高墙作为屏障,避免敌军穿过山林一进入山谷就能摸进营区里面。
那两个“旅”估计会在“孟门”驻扎到明天的春季上旬,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那些。
如果没有完成的话,调来轮换的守军接着往下干就是了。
现在的贵族或是“士”、“徒”用服役抵消缴税,也就是俗称的纳赋,国家并没有常备的军队,驻守哪里或是出战的军队都是临时征召而来。
纳赋前往某处驻扎这种活好像挺轻松,危险程度也不高,然而在晋国大多数受到应征的人都比较不喜欢驻防任务。
原因实在是太简单,驻扎某地固然相对安全,问题是从武装到平时的物资消耗都要自行携带,再则不爆发交战哪来的战功,怎么可能会有缴获呢?
其他列国受到应征的贵族或士兵想法可能跟晋人不一样,他们不像军果主义的晋国有那么浓厚的好战氛围。最现实的是列国的军队没有晋军那么能打,他们上战场不变成敌人的军功就不错了。
智宵花了五天的时间行军才跟智跞所部在“雍”城会合。
他们抵达时,恰好是己方部队在攻城的时候。
只见城墙上与地面的双方弓箭手你来我往射箭,一名又一名智氏士兵试图从长梯爬上城墙,经常是在攀爬过程中中箭或被什么东西砸中跌落下来。
“已将‘孟门’攻下?”智跞听得完全愣住了。
要知道“孟门”和“壶口”一起作为太行山脉的门户,其重要性不用多费唇舌。
认真说起来,只是由南北两座关墙组成的“孟门”比“壶口”在建造耗费上可要小得多,并且“壶口”的地势更加复杂。
智氏长期控制的“壶口”也是在两座山的中间修筑而起,一样是有两道关墙夹着一个山谷,只是“壶口”的山谷纵深可是长达一千五百米。
两座关墙的前方还一样分布着很多低矮山地,想抵达“壶口”的关墙必须先穿过那些山地,抵达了“壶口”也要面对倾斜状的低矮坡地,进攻时是由低处往高处攻。
从下往上的攻打更吃亏,并且“壶口”除了两座主体关墙之外,周边的山上也有不少类似永固兵堡的据点,总的来说就是“壶口”绝对比“孟门”更难攻打。
当然了,智氏对“壶口”的各种防御设施的建造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等于从智罃那一辈人开始修,一直到智跞这一代人还在继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