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曲梁的新变化(1 / 2)
邯郸午答应执行赵鞅的命令,回到封地之后召集族人与家臣开会,遭到了众人的一致反对。
别说那些卫人是赵氏大宗暂时委托小宗邯郸氏暂时帮忙管理,哪怕不是大宗的人口,什么时候大宗对小宗下达命令,轮到小宗去拒绝了呢?这样会显得很不春秋。
当初的智氏之主荀罃为了跟荀氏切割,不惜放弃了大多数封地,为的就是智氏可以独立自主,能够名正言顺不受到荀氏这个大宗的管束。
什么叫“宗周”呢?那个“宗”就代表着一切,哪怕以后的宗族体系对族人的约束力已经降低,能在宗族掌握话语权一样具有很大的权力,何况是在春秋年代。
邯郸午觉得大概率会糟,奈何族人与家臣受到了范氏与中行氏鼓舞或是忽悠,再来也是着实利令智昏,来自赵鞅的命令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执行。
重新回到“曲梁”的智宵一直在关注赵氏内部的消息,得知邯郸氏的家主嘴上答应,一点迁徙五百户卫人的动作都没有,相反邯郸氏开始进行备战,哪怕是早知道答案,还是觉得邯郸氏众人有够蠢的。
当前的宗法远比任何时代具有约束力,邯郸氏完全不占理,甚至是勾结了外人,他们即便是被范氏和中行氏保了下来,赵氏大宗一天不灭,邯郸氏就永远别想好过。
哪怕是范氏、中行氏和邯郸氏联合起来能够灭掉赵氏,小宗联合外人对抗大宗的事情本身就不光彩,其余家族肯定是不想跟邯郸氏进行交往的。
“甲胄储备已有七十六套,经年可达四百套?”智宵听到汇报预估,仅是‘曲梁’一地的产量比自己之前的预估要多出几十套。
这是“曲梁”在四个月内的成绩,还有新的冶炼炉一再成型,肯定会持续加大对甲胄的生产量。
智氏目前在生产武器盔甲的并不止有“曲梁”一地,只是其它地方需要从零开始建设,进度慢就不说了,产量方面比较完全跟“曲梁”没法比。
其余的剑、戈、矛与箭矢同样在生产,产量方面远远超过甲胄的数字。
成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年,看上去皮肤黝黑,人却是长得极为壮实,憨笑说道:“宰,或可有八百套储备。”
智宵很高兴地说道:“如此甚好!”
当前的姓氏代表身份和地位,只有名而没有姓氏的人极多。
像后面某些王朝那种在哪一家干活就跟主人姓,哪来这种好事?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姓氏本身就代表着力量,不可能轻易赐予外人的。
桃也想表现,说道:“若是增加人手处理皮革,或许更多?”
智宵也想增加人手,只是在这个交通不便利的时代,以及各种技术人才本就少,一时半会只能想一想。
现在的人取名很随意,晋国取名最常用的几个名,它们分别是武、朔、盈、偃、锜,暂时没有取贱名的习俗。
普通人家一般会用所能见的东西来帮孩子起名,一般是农作物或是某个工具,用水果起名算是比较有见识的家庭了。
智宵来“曲梁”不止是为了了解生产的进度,还有检查教学有没有落下的事情,同时也带了一批孩子和少年过来。
他们去了一趟卫国,成功招揽了孔丘的几名弟子,智宵对孔丘那些弟子的安排就是用于教学。
这一次,智宵带来了两百八十三名八岁以上的孩子与少年,用意当然是加大教育的规模。
智宵并没有把他们培养成为经天纬地大才的想法,更希望的是涌现出一批能干实事的人,哪怕仅仅能够看得懂文牍,以后也能帮家族管理一座农庄。
别看孔丘一收就是三千弟子,那是从各个诸侯国过去拜师,并非全是鲁国人。
晋国接近四百万的人口,识字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超过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