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老乡家里(1 / 2)
两人最后饭是在学校北门附近居民区的老乡家里吃的饭。
要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呢。
大学多的地方,总有些人家的孩子有钱不想吃食堂。
但是去城里又远,不是谁都愿意来回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吃顿饭的。
比如朱小琴这种。
她看彭越安那么热情,自行车都骑来了,也不好意思说我们去吃食堂吧。
只能带他换了个地。
京大和华大边上除了一些老旧的楼房,还有些平房。
朱小琴带彭越安去的就是平房不靠路,有些偏的一户人家。
老乡姓王,他老婆也姓王,来吃饭的人除非年纪特别大的,其他人都喊王叔王婶子。
这户老乡家还是宣晓光毕业之前带她和林宇还有几个别的同学来的。
说为感谢大家的照顾,所以请大家吃个饭。
朱小琴其实就给他的租车事业介绍了点同学,就被他拉进照顾行列了。
宣晓光一毕业就准备去羊城,他想看看能不能去港城发展发展了。
这在回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所以其实用的是谢谢大家的照顾这种借口,其实喊的吃饭的人都是他觉得以后说不定能用的上的关系。
就是这么现实。
现在消息灵通点的人都知道内地的人收入有多低。
就不说国内国外了,只说说粤港澳。
他们因为离的近,所以人员交流频繁。
边防地区一直流传着“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八分钱”,“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港城干一天”的顺口溜。
关键这话一点也没夸张。
一河之隔而已,这一年收入能差了快一百倍。
大家看不到也就算了,看到了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这一块的偷渡潮一直很严重。
宣晓光本身去羊城也是去的正规单位。
现在的大学生可是很吃香的,别管什么工农兵还是自己考上的。
那都是稀缺资源。
他本来又是特别会来事的那种,没毕业前就找好了羊城接收他的厂。
顺利的话他就去港城混混,不行的话在羊城待待也不错。
反正不愁工作。
临走前跟大家好一番称兄道弟,就差说大家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了。
朱小琴这个时代还没见过这样的人,也算是开了眼界了。
不过她觉得说不定他还真的能在羊城港城混得开。
朱小琴自己加这次一共就来了三次。
不过王叔记性好,一看到她就很高兴。
“同学又来吃饭了。”王叔笑眯眯的问了句。
“是啊,王叔,带我学弟来吃个饭。”
朱小琴之前听宣晓光说,这家人的大女儿在隔壁沽口的厂上班,小女儿下乡了,朱小琴跟他家小闺女年纪差不多大,
所以王叔王婶看到她们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就会特别客气。
他们可能想着,自己对别人家姑娘客气,说不定别人也能对自己姑娘客气一点。
很朴素的价值观。
虽然大部分时候这些做法只能安慰他们自己,
但是这也是他们朴素的爱的体现。
“王婶,今天有什么菜啊?”朱小琴看着在院子里洗碗的王婶,问道。
现在在这种私人家里吃饭可没办法点菜,都是他们有什么,点什么。
“你来的早,中午刚捞了几条鱼回来,做个清蒸鱼吧,还有些面条,刚擀的。”
他们这里的鱼一般都是一大早去崇文门那里买回来,但是也不敢买多,天气热,鱼活不了多久。
基本上早上的就得中午吃饭。
下午早一点的时候偶尔会有老乡捞的或者钓的鱼送来。
价格跟崇文门的差不多,赚点贴补家用。
朱小琴回头问了彭越安一句,“你有什么忌口的吗?”
彭越安摇了摇头,“我不忌口,就是辣吃的少,学姐,你按你喜欢的来就好。”
“晓得了,那王叔王婶,来条清蒸鱼吧,再来两碗菜汤面,加菠菜油豆腐。”朱小琴想了想,点了个鱼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