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东瀛的覆灭(2 / 2)
力量:10
敏捷:10
耐力:10
技能:射击精通5级,拼刺精通5级。
整个士兵不配装备的话,也就二百两银子一个对比大夏军步兵和骑兵的价格简直是跌破底线了。
然而,李琦并不仅仅给民兵们配备了皮甲和铁头盔,他还为他们准备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装备。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仔细的考量,以确保民兵们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最佳的战斗力。
五十万民兵们整齐地列队站在广场上,他们身着坚固的皮甲,头戴铁头盔闪烁着寒光。他们手中紧握着线膛燧发枪,刺刀闪耀着锋利的光芒。
这五十万民兵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彻底消灭这片土地上的东瀛人。在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就让他们驻扎在东瀛四岛上。所以李琦给他们准备了额外的生活物资以及各种工具,保证他们以后能在岛上自给自足。
随着号令的传达,五十万民兵们齐刷刷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们踏着厚实的大地,向前行进。每一步都带着坚定的力量,每一步都踏出了决心。
..................................................
有了整整五十万人的士兵来稳固后方和继续进行屠杀东瀛人的任务,李琦要继续对剩余的东瀛国土进行进攻。
三万四千大夏士兵齐聚于战场,他们的盔甲闪耀着冷酷的光芒,铁蹄踏动着大地,仿佛要将整个东瀛国土踏平。在这庞大的军队中,各种兵种簇拥而来,火枪手、骑兵、炮兵等各具特色的战士们紧密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李琦站在军队的前方黑色的盔甲覆盖着他整个身躯,映衬出他那双锐利的眼眸。
四家东瀛大名纷纷召集他们的士兵,无论是分散兵力驻守还是联合兵力合击,都没有希望能够抵挡住大夏军的进攻。这是一场在开打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结局的战争。
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战斗的气息。大夏军的士兵们犹如疾风般冲锋向前,他们的火枪得如同旋风,将敌人击倒在地。子弹射向敌军的阵列。血肉横飞,战场上弥漫着一片死寂的恐怖。
四家东瀛大名的士兵们奋力抵抗,他们用尽全力与大夏军搏斗,但面对大夏军的强大军势,他们渐渐力不从心......
大夏二年五月,东瀛灭亡。
夏阳高悬,万里蓝天下,李琦亲自率军攻灭东瀛所有的大型反抗势力之后,将五十万大夏军民兵和三万四千人的大夏军战兵留在了东瀛。
他们身穿铠甲,气势凌人,肃杀之气弥漫在空气中。这些士兵的主要任务是在东瀛四岛扎根生活,下来将此地划为汉地。他们脚踏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带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李琦抬头望去,一片浩渺的海洋延伸至天际,波涛汹涌,掀起惊涛骇浪。他意识到,海洋将是他们征服东瀛的最后一道难关。为此,他在东瀛留下了十艘大夏军战斗舰和十艘运输舰,以弥补海军方面的空白。这些战舰矗立在海岸线上,雄伟而威武,宛如巨兽凝固在海面上。船上士兵们训练有素,如同海风中的利剑,准备随时守护这片汉地。
除了战舰和士兵,李琦还留下了一批有经验的将领。
他们在东瀛四岛上建立起了军事基地和行营,每个基地都筑有高墙,内设兵营和仓库。那些东瀛人,逃到山野林间的敌人,时刻处于被追杀的威胁之下。大夏军战士驰骋山林间,他们在茂密的树林中穿梭,如同猎豹追捕飞跃的猎物。
而李琦本人却是带着其余海军返回中原。
..................................................
二月的时候海面波涛汹涌,大夏军艘艘战舰排列成阵,气势如虹。大夏军士兵们个个身穿兵服,手持火枪,神情凛然,显露出顶尖军事实力的气息。
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涩的味道。浩渺的蓝色海洋中,波涛汹涌,掀起白色的浪花,与滔滔不绝的大夏军战舰形成了壮观的景象。船帆迎风飞扬,船身在波涛中翻滚,仿佛巨兽般的力量在海上狂舞。阳光照射下,海面闪烁着银白的光芒,给整个战场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壮美的色彩。
五月的东瀛,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战火烧尽了一切,破碎的城墙和摧毁的建筑物散落在大地上,宛如一幅废墟的画卷。
三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一个国家,大夏的军事实力放在各个地方都可以说是顶尖的。
回到中原本土之后,李琦站在城门前,眺望着繁华的中原大地。城市的喧嚣与热闹充斥着他的耳朵,街道上行人如织,车马喧嚣。李琦准备接手任务,查看这三个月是否有什么重要的事发生。
李琦踏入城内,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仿佛一道屏障,将他与外界隔绝开来。他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感受着人潮的涌动和城市的脉搏。街头巷尾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李琦的目光扫过街道两旁的店铺,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对家乡的亲切感。
李琦走进一家茶楼后面几个乔装打扮的护卫也赶紧跟上,环顾四周。茶楼的装潢雅致,桌椅洁净整齐,茶壶中散发着阵阵清香。他坐下后,服务生立刻上前奉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李琦轻轻端起茶杯,闻了闻那淡淡的茶香,感受着茶水在喉间流淌的舒适。他闭上眼睛,回想起在东瀛的战斗,心中涌起一股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喝完茶简单的走了走之后李琦也再没有多停留。一路回了皇宫。
仔细想想,这一次回来还有不少活需要安排。比如说各地的辅佐官对于治理的助力如何,一处的工作是否还有什么问题,各地的教育工作是否已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