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合着还要倒赚一点?(1 / 2)
最终,莱茵哈德答应了陈东升的条件。当然,对外公布的口径是英飞凌急公好义,放弃自己在奇梦达的大部分债权,助力长鑫存储尽快走出困境,为双方开展更大规模的合作奠定基础。
离开时,莱因哈德还在安慰自己:“答应你们的条件,是为了给英飞凌保留DRAM的火种。”
“一眨眼,债务就只剩下4.1亿美刀了?”直到莱因哈德离开许久后,朱一鸣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然而陈东升却摆摆手,笑道:“这才哪到哪儿啊?”
“剩下的债务都是银行的,还能这么操作吗? ”
陈东升笑道:“债务当然是要还的,但不急这一时。”
陈东升之所以下这个判断,则是因为其中一大笔债务来自于的德意志银行。
去年,就是德银慷慨解囊,给奇梦达注资了4.6亿美刀,让奇梦达和英飞凌的股价都拉升了一波。
而现在么,德银总裁约瑟夫·阿克曼及副手安舒·贾恩主动找上门来了,双方约在了陈东升所在的酒店见面。
两位德银的领导人是“风浪越大鱼越贵”这一真理的狂信徒。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德银的气质,这俩人直接把德银的风险控制部门撇到了一边。“回报越高,风险越大”的基本规则在他们这里变成了“只要回报高,管他风险有多大”。
前世,德银敢跟被制裁的大毛做了100亿美刀的地下交易,差点没把川建国给坑进去。
而德银对川建国的家族,那可是相当的仗义,上世纪90年代川建国家族企业遭遇了多场投资失败,趋于破产的边缘。一时间华尔街大鳄们避之不及,只有德银伸出援手。
然而川建国什么风格?你居然敢救我?那我还不坑死你?
这次次贷危机,房地产商人川建国同样不好过,面对德银,以“不可抗力”的理由拒绝按期还款,一度想要破产赖账。德银的办法是,继续借钱给川建国,旧债换新债,保证川建国的企业不垮台。
至于结局嘛,最后德银直接免除了川建国2.87亿美刀的债务。
面对德银的这对卧龙凤雏,陈东升的态度那叫一个热情:“师兄,看茶!看好茶!”
约瑟夫·阿克曼上来就很热情:“陈!我的朋友,真没想到,你年纪轻轻,贷起款来居然这么谨慎!2.6亿美刀,看不起谁呢?”
“是啊是啊!和罗建华一样!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阿三哥安舒·贾恩操着一口咖喱腔说,“去年罗建华卖掉奇梦达在华亚科的股份后,居然提前还款2亿美刀,不还款的话,估计现在企业活着呢!”
朱一鸣在一旁听着,整个人都快惊呆了。
别的银行对企业风险都避之不及,怎么德银却追着风险跑?
约瑟夫·阿克曼笑道:“陈,你贷款的目的,是准备借新债还旧债吧?这个我们熟!”
合着这位总裁还巴不得陈东升这么干呢。
“哪里,长鑫存储初来乍到,只是想和当地银行系统建立可靠的合作关系,成为德银、工业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的好客户而已。事实上,德累斯顿银行都有意与工业银行合作一个援助计划,批一笔2亿美刀的贷款,用于扩建德累斯顿的晶圆厂。”
这种援助计划,其实就类似华夏的地方投资基金(配资)。投资进来后,地方会注一大笔资,但这些资金在固定年限内是不能撤出的,企业所有的利润也只能用于本地的再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华夏企业会在很多地方建设研发中心的原因,因为资金只能这么用。
“这怎么能行!”约瑟夫·阿克曼惊呼,“收购了奇梦达的长鑫存储,将会是世界级企业,在米国都有研发中心,德累斯顿银行和工业银行这种本地帮会,怎么能服务好长鑫存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