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诗会开始(2 / 2)
诗歌起源于文字出现之前。
初并无区分,念的时候是诗,唱的时候便是歌,故名诗歌。
最早的诗歌记录,是《诗经》,以三言、四言为主,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颂主要于祭祀时使用。
雅属于贵族宴会上的典礼,或是赞美,或是讽刺。
风则是民歌,更贴近生活。
战国时的楚辞开拓了诗歌的的形式,出现了五言、和七言。
到了汉时,便发展为两汉乐府诗,也叫两汉乐府歌。
诗歌主要作为抒发情怀,言明志向而用。
诸多文人雅士茶余饭时,总爱写首诗歌来唱一唱。
娱乐方式上类似猜灯谜、行酒令之类的一种文字游戏。
并不像唐朝时,作为进士及第中的一项考察之法。
蔡琰的斗诗会,以后世的眼光看,就像是邀请各界名流,开的一场大party。
“妾身自然是会唱的!”
见袁谭有此心情,自是身体已无大恙,邹婧自然也就轻松了些。
她屈膝放下绢巾,脸上忽地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公子,《关雎》怎么样?
关关雎鸠......”
袁谭直接翻了一个白眼:“......”
邹婧蹙着眉头思索:“公子不喜欢啊,那《上邪》怎么样?”
袁谭已经懒得说话了:“......”
邹婧道:“公子还不喜欢啊,那《上山采蘼芜》呢?”
袁谭直接闭上了双眼。
全是这种情情爱爱的,邹婧今天是成心来气他!
真是唯什么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
邹婧见袁谭似乎生气了,这才收了俏皮,抓着袁谭的手道:“妾身只会唱这些了……公子若是都不喜欢,那你写一首,妾身来唱好不好?”
“我来写啊?”
袁谭这才睁开眼睛,看着一脸期待的邹婧,顿时有些诗兴。
是啊,蔡琰办的斗诗会我不能去,在家还不能写一首么?
……
环眼四顾,微风轻拂之下,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闪过和蔡琰初遇时的景象。
那时,自己还是去长安经商的管垣,蔡琰还是左中郎将府长女……记得当时自己还假装无意的碰了她小指一下......
当时的袁谭之所以搭救蔡琰,更多是源于其悲惨的身世,作为一个后世人对蔡琰的怜惜。
但随着不断的了解和交流,现在想想,竟有些挥之不去的思绪。
只是造化弄人......
袁谭一边想着,一边轻声念道:
“伫卧小楼风细细,望极夏愁黯生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郁图一醉,金戈铁马乐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邹婧跟读了一遍,歪着头道:“公子这首诗,应是分为上阙和下阙了……起个什么名字呢?”
一番回忆,又念诗歌,袁谭耗费了不少脑细胞,此刻又觉得有些昏沉,口中轻道:“睡,睡了......”
话还没有说完,人已沉沉入睡。
“睡了?”
邹婧小声嘀咕着,托起粉腮望了袁谭一会,不知道想着些什么,又在袖中摸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了娟秀的字迹。
不过她似是得了袁谭的真传,改了其中一个字。
忙完这些,她便轻声下楼,喊人上来给袁谭盖上了薄被,自己则是收拾打扮了一番,带上几个亲兵出门去了。
......
与此同时,糜东楼中的斗诗会,已经接近了尾声。
其中不断的有好诗出现,更不乏惊才绝艳的句子。
“好,好!”
在场的青年俊杰,大都是胸有沟壑之士,自然能品味出其中妙处。
实际上,现场所作之诗,并不是所有的都会诵读出来。
有人落笔之后,文士们会先传阅甄别品鉴一下,若是太差的,根本不会读出来现眼。
或者传回涂涂改改,或是直接丢弃,挠头重来。
当然,还有很多人受邀前来,并不是斗诗的,而是来凑热闹。
毕竟这种聚集如此多文人雅士的宴聚,在青州历城还是头一遭。
而那些参与斗诗之人,无论学识高低,均有发挥。
不少人甚至超常表现,写出了平日难觅的大好诗歌。
很多时候,当做一件事情有莫大的用处时,人们才会挖空心思,去追求极致,甚至有神来之笔。
......
中原世家多出于汝南、颍川和陈留。
蔡邕虽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多年,才学和名声依旧声动海内!
而蔡文姬作为蔡邕之女,且端庄秀丽,虽是改嫁,且年龄大些,但这身世样貌足以抹平一切!
更何况蔡文姬的才情,在汉末女子中几乎鹤立鸡群。
为了能够夺魁,那些青年俊杰自然挖空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