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医学发展(2 / 2)
华佗对于外科本来就很感兴趣,听到林夏说的器官移植更是好奇,毕竟心脏、肝脏、肾脏可都在人体内,想要移植必然是要剖腹或胸腔的……
这就让他对于后世医学更感兴趣了,可惜的是他这里还没有开通正式交流名额。
明明感觉后世人对于“三国”那几个势力中的人,大多还是挺感兴趣的,为什么就是不开通呢?
唐
孙思邈没觉得自古以来就一定是对的,像是他在研究药方时也会多方验证,而随着后世各种技术发展,也许也会纠正他的一些错误。
但也不至于全盘否定吧,这种对中医的否定更多像是否定了他们这些古时医者存在的意义。还好后世政府国家还是支持中医药的发展的……
不过对于后世医学孙思邈还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不会因为后人夸赞就真的自满了。
毕竟他连“细菌、真菌、病毒”什么的都没见过。如果不是天幕他可能都不知道自然中一滴水会含有那么多“东西”。
而且后世的各种科技的发展是如今怎么都追不上的,与其固步自封倒不如多学一些知识。
宋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在行军打仗时他就意识到医官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了,所以赵匡胤可以说是十分重视医学了。
赵匡胤曾下旨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并亲自为其写了序,可以说是在医学上也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所以在中西医的争辩上赵匡胤依旧是觉得那个有用就用哪个,千万别像他大宋文武一样走了极端……
不过即使是这样赵匡胤也被器官移植一说吓了一跳,但是反应过来后他更想知道后世剖腹后那些人是怎么存活的。
毕竟打仗中难免会有士兵因为受伤需要缝合,但是即使缝合了有时还是逃不过一死,可是后世医生竟然可以直接剖腹或胸腔换脏器?那又是怎么确保病患存活的?
宋神宗之前一心变法对于中医养生什么的并不了解,但自从知道自己早逝后他也开始研究其了医学养生,可惜就是时间还短看不太出什么效果。
其实因为范仲淹那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宋朝对医者态度还算比较好的。
像是王安石就十分器重医学反对巫术,还有苏轼闲来无事也经常钻研医学,甚至因为宋朝大量学子落第,而诞生了一大批儒医。
但是吧,儒学化的医学思维方式,容易将非医学内容引入医学编纂中,反而不利于医学的研究与创新。
所以对于后世医学,那些弃文从医的医者会更纠结,尤其是在器官移植上,总觉得有伤天和,但是这种移植又是用在治病救人上的……
清
康熙因为对中医养生多有了解,而恰好他又被西医治疗过。所以他还是挺认同林夏说的能治好病的就是好医学,中西医并重挺好的。
但越听到后面为什么他越觉得和他见过的西医不同呢?那些洋人也没有能做到器官移植的啊!难不成这是清朝以后医学发展的成果?那这医学发展会不会也太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