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多易必多难(理论不清的化无为中第三阶段)(2 / 2)
什么叫“空间构成形状”,就是说例如“原子示意图”,即这种是让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切“有形”的部分是怎么样的;即,因为它的“可视性”是会带给我们很强的一种“棱角观念”在其中;
但也,因此我们的认知是会被“局限”住的;
即,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住了我们的头脑。
不能说这种思维图像有错,因为这其中也只是各自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
敢问,其中哪项我们不需要掌握;当别人认知到、有的时候,我们没有,你就看到时候我们的处境被动不被动。
所以,原子示意图,当“有物变进”时,就“有物变出”。
当能够形成原子核时,就会有电子云溢出;
但其电子云是“概率”问题吗?
可能是吧;但是上帝当真是会有那么多的功夫去把一个有一个的电子拨动起来吗;拨动一个两个出现差异性问题可以,拨动这么多个大千世界里的原子,不能说是万能,只能说还是太闲;
而且一直干这件事情,整天拨弄电子云,是会很累很无聊的。
所以,就还是要从“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即“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出现电子、电子云。
还是回归到最基本的理论系统中,当有一件事物“变进”,就有一件事物“变出”;
电子产生“云出现”的情况,则便是因为“有物变进”;
因为只有当有物变进时,才能轮得到“电子云”开始辐射变出。可以不用去看辐射这个词,因为就是在描述“阳”的一种状态。
只是简单提到,以后可以再细谈“电子”的出现或者一切现象的变化规律;甚至是于“光电效应”;因为这些基本都是同样的问题。
因为这就是“有物”和“有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那么,此时还是来看看“有物·阴”和“有物·阳”之间的情况关系吧。
即,此时我们知道了“有物”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是一种基于“空无”中的不清概念;而说成是“模糊”,就不要用比较的浅显思维头脑去理解了,而也我们讲了这么多,连“道·道体”都搬出来了,还有什么是模糊和抽象的;
再怎么“玄”和不够清楚、以及模糊,也都是清楚的。
夸张点说,于“道”而言,就是不存在未知的情况;所以,把“未知”两个字收起来;没有理由是未知的;
“道”都已经出来了,谁还敢说自己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如果存在“不清”的地方,也就是说明,我们的“认知”存在“基础性漏洞”;
即,最为底层的思维逻辑,存在建立上的问题。
即,基建性的思维逻辑没有,或者说本身就是不完善。
而模糊和抽象,就只是在说明,我们可以不用去选择特定的物体对象作为参考标准;因为那些都是“名可名”的;
而是,以其我们这个于空无中的“有物”,它亦是为“一阴一阳”的状态;
这句话,听起来我们讲了,但也好像没讲一样;
因为根本没有说明问题;
但是,却也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因为,于“空无”中,我们了解到了“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阴”;
那么,进入了“有物”阶段后,其中“有物的阴”和“有物的阳”又是如何被提出以及出现并且好像是在替代了我们“无有阴阳”的这么一个过程呢。
是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有物的阴阳”突然之间就替代了“无有的阴阳”;而此时二者的确立对象却是为,一个是“无有”,一个是“有物”;
而事实上,“无有”和“有物”其中都有“阴阳”;
可是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是不一样的;一辆是“无有的阴阳”,一辆是“有物的阴阳”。
从“空无”中,我们知道了,“无有的阴阳”都是为一种不存在的状态;无有状态;而其“阴”和“阳”则是分别表现一种“显(表现)·隐(内敛)”的事物两面性;
那么,在有了这些基础信息后,我们“有物的阴阳”又是什么样的呢;
即,此时的“有物·有物阴·有物阳”就依然可以被进行模糊化处理;
即,此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件我们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事物;但其只要是出现,就是为“有物”;而“有物”就是说,我们可以不用去看它的外形,而就只了解到它是“一炁的阴阳相生”变化;
那么,此时的“有物·阴”就是这件事物它在当下这种状态下的一种“敛内”的状态;
而“有物·阳”就是这件事物,在此刻中的一种“外放”的状态。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无”中是没有作用力的;而就只是需要进入到“有物”的阶段,我们才能够看到种种的不同。
那么“有物·阳”我们便就是依旧像是对待“空无”一样,不管它是否可见;
“有物·阴”也不必去理会它的可见性和形状性;而就只是需要知道,此刻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件事物它务必是会有“有物·阴”的这种状态存在的;
而至于这种“有物·阴”的状态究竟是“有物”的形体,还是“有物”的坚硬、坚固的外表;
对我们所涉足的这一理论系统中,都是不那么重要的;
即,便就是要我们像对待“空无”一样,去对待我们眼前的这个“有物”情况;
因为“有物”它归根结底的本质是“空”的;只是它能够“应空而来”。
而当“有物”的本质是“空”的以后,那么“有物”中“一阶的阴阳”就依然可以被我们所适用;并且其“有物”这件事物的动静性,我们也可以不用过多去想;因为一切都是“本空”的状态。
一阶就是说,于空无中的基础性阴阳理论“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状态;二阶,就是“有物阴·有物阳”;
即,此时的“有物”,依然是要去具有“空无”中“阴阳”的品性的。
那么,例如,此刻我们的面前摆放着一颗石头;
那么,如果只是单单地去检查石头,可以看出石头的外形,材质等等的成象图。
但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有物”的特征;那么,就是说,此时摆在我们面前的石头,它其中也依然是被“阴阳”所相生成的;
因为它就是“有物”;而只要是有物,以其它就是会去符合“阴阳”的规律;
即,此时我们可以不知道这块石头它的“有物·阴”和“有物·阳”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在哪里;
因为,我们对于“有物”的感觉是,它并不一定可见;可不可见,只要是可以想到,就是“有物”的状态;
而是“有物”的状态,它的存在,就是首先会符合关乎于“空无中阴阳”的逻辑关系;
那么,我们眼前的这个“有物”石头,它虽然是具有一定的外形;但其中的“阴和阳”便依旧是在指代我们当中最为纯粹的那种辩证。
即,“阴”是为敛内或者说变进、向下等等的状态;
而“阳”是为变出、向外、向上等等的状态。
这是我们在“空无”中得出的基本阴阳的表现方式。
那么,在“有物”里,“有物的阴”就依然是内敛,从外向内的这样一种方向;而“有物阳”就依然是,向外变出,由内向外发散的这样一种局面。
只是“有物的阴”和“有物的阳”中,出现了一种作用力的情况;但本身“无有的阴阳”中是没有作用力的;因为是“空无”所以,一切都是自然的,就是说,没有这些复杂的关系。
是因为我们人为“认·知”的情况,使得一切都越发的复杂化了。
而也,因为我们提到了“有物·阴阳”的一些方向性;则就顺便看一看,“有物的阴阳”分别是伸向了哪里。
即,在我们的面前有一块石头;
那么,这块石头突然从“空无”中,表现出了它的“有物性”;
那么,其中“阴阳”也便依然是从“空无”中而来,即,从“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中而来。
只是所形成了我们这块石头的“有物”情况后,其我们的这块石头出现了“有物·阴”和同时的“有物·阳”性。
那么,从最基础的“阴阳”理论中思考;无论“有物·阴”和“有物阳”怎么变化,其中“阴阳”则都是分别相生于各自相反的“极性”中。
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这种“物反”性,就还有我们常常听到的乐极生悲等等。
可是,纵观于“空无”中,我们都无法确定出“阴阳”的“极限”在哪里;因为“空无”是为“道·无往复界”的状态。
可此时,我们所面对的事物是一件“有物”;
如果我们说“有物的阴”是一直向里的状态;“有物的阳”一直是向外的状态,也没错;因为这就是阴阳的最基础理论依据。
可是,眼前我们桌面上的这块石头,它的“阴”如果是在“里面”;可是这个“里面”有多么“深”呢;
简直就好像是,虽然这块石头近在眼前,可却似乎像是“远在”一种我们看不到、探索不到“深·不可识”的境界中。
因为,这块石头它的“阳”,简单来看就是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向外的表面现象。
而“阴”简直可以说是不能够被“确定”下来;
那么,我们眼前的这个石头的“阴”,究竟复杂在哪里;它的真实“极阴”的情况究竟是在哪里。
因为,如果能够找到“阴”,我们就可以找到“阳”;因为阳从阴中所生。
表面来看,好像这个石头的“阴”就在我们眼前,因为就是它阴实的形体,这样的理解貌似是没有毛病;但其这种思维,我们是被别人教导出来的,还是自己思考出来的。
就现在而言,我不知道这块“石头的阴”在哪里;因为眼前这块“石头的阴”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石头,而更是眼前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起源;空间中的天体为什么会循环往复在太空中;而太空中究竟是有还是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即,为什么好端端的“无有世界”会产生“有物”;为什么“有物”会表现出“物质·运动·作用力”等等实相性的情况。
想要了解这些,则其我们就是需要了解到“石头的阴”来源于哪里;仅仅是我们的眼前吗;即我们所看到的眼前的这个实体性的物质;究竟是如何被“自然”组合而成的。
或者说,“有物的阴”来源于哪里,因为“无有的阴阳”大胆的说都是无往复界的这样一种情况。
而为什么在“无往复界”的情况中,出现了“有往复界”的“物质”情况。其中“有物·物质”的厉害关系情况又是怎样;而我们又该如何去更深刻的了解到“有物”的情况。
而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可能我们会以为自己是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事实上,经过化无为中的基础自然篇之后,其后的一切“辩论”都是基于这一理论;
按照顺序简单整理就是:有物(大概通识现阶段一切物本位过程),然后,空无,无有阴阳,无有阴和无有阳的关系;无生有物,有物阴阳,有物阴和有物阳的关系;因为这会牵扯到“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又为什么会存在自然的作用力,又为什么会以存在的方式在动,以及是怎么运动、动起来的;”
即物体自身与自身的关系·因为一切的有物显然都是从“空无”中的自生情况,可为什会自生,又为什么会自灭;其在“生灭”当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它的变化依据是什么;因为也许、大概这就是一件事物的命理;虽然可能我们对其中的命理并不感兴趣,但是谈一谈其中历来“行为性生成”的渊源也都是可以的;因为简单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紧跟着,化无为中第三阶段“有物和有物”,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讲述清楚化无为中第二阶段,那么现有世界的一切“道生万物”情况,也便就是会逐渐了解了;因为最终都还是要返璞归真,一念之间而已。
但其中,我们对于事物在自然中,从“无中生成”一种理解性的过程要有。
这里,我们讲自然就尽量不要再去理解为自然风光了;而是说,其中世间万物一切归根结底的渊源都是不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