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在不异中易(2 / 2)
所以,再厉害的变化也便是需要自身与外界同为“虚空”的这种通畅情况;否则如何才能让事物继续存在,一条路堵歹七了,怎么去走。
而只有当,这个世界彻底地“空无”了之后,所有“变化”才能顺利地现象出来,才能形成如此般我们所看到的眼前一切境相;
才能说出“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此般的话;这便是“空无多有·真空生妙有”的理论基础。
因为彻彻底底的“空无”显然就是我们所能理解的,“道通”性最好的情形,最能够“让万有也”的情形;当一件事物反应越发剧烈、存在越发长久时,则也便就是证明其处于一种越发“虚空和畅通”的变化状态中,类似于各种各样的天体、星体。
没有偷换概念的说,这才是“一以贯之”的思路;因为现象的出现,需要“变动”,而“变动”所依赖的便是这种“虚空”的空无性;五蕴皆空;否则变不通啊;而“不去变通”,如何存在、显象出来我们的面前;
就算是块冰,也得要经历极寒的气温才能由水冷却下来;而不是,直接就有一块冰随时随地的能够呈现在你的面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冰块只是看着静止,但其实却也依然是随着时空间变动的,而其之所以能够存在,便是因为其一种处于一种变化和变动中,而就是因为时空间是处于一种“持久的虚空”的状态,才不会加以阻碍,可以让其冰块本身,因为自身的变化一直存在;
这才是“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状态。
其龙卷风为什么能够形成,便是因为内部产生了“虚空”,并且处于一直的通虚中,才能不断地龙卷、扭动起来,形成风暴,产生“有”;而当其内部“不再虚空”时,便就又会风平浪静,划归于“无”。
是因为“变动”才让我们逐渐看到了“存在的现象”;而如果这种“变动”是相对稳定并且有规律的,我们就将其视作为“周期”;像三季、四季、五季。
但其我们却并不可以把世界直接定义为“有或者变动”;即,因为当我们直接性的将世界定义为“有和变动”的,那么就会立刻陷入到一种“启发性失误”和“变与不变的二元对立”情况之中;
因为这时我们所能参考的,就只能是“名可名、有与有”之间的对比;因为“有”的起点便是允许以及默认“静止”这种事情存在性;
但“无”却是,如你想“存在”,想要获得“有”,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变化去改变;如果想要“静止”,那就只能返妄归真,继续回归于无;所以,“无”对待我们的道理是很清晰的;即,变才有,不变则就划归于没有。
而如果想要变动出整个庞大的世界,则便就需要提供给整个庞大的世界所需要的“空无、虚空”,即不去阻碍它;说成是时间空间也无妨,只要我们自己不去“着相”、能理解、不会造成概念偏差就行;
但我想,其最好一开始还是按照老传统的方式来持经达变;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因为“间”字,很明显就是会带给我们一种局限性、有限性的感觉;即使是夫子在传道时,也要去用到“无间”的这种字眼去去除我们头脑中有关事物形象方面的“相”,就更别说是普通人的理解方式了。
说到这里,大概解释一下“象和相”两个字之间的区别;
只是我自己的大概理解,可能不是很准确,慎阅;
其“象和像”便是常常我们会用做形容看得见的东西;在天成象,气象、气象台,铜像,象帝之先。
而“相”则常常形容看不见的事情,例如“无相”。
再说说阴阳,其阴阳是定义吗,阴阳是,同一事物,同一思维视角判断而去时,在开始产生分辨的这种“异和不同”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一种“不异而易”的变化状态;
因其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存在的变化”,是因为“无”让得其一切世间的变化可以顺利发展,生出了“有”。
而如果这个庞大的基础理论世界中,存在“有”,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则便这种“有”,就会逐渐成为阻碍或者改变这个庞大世界生成的原因,影响我们对于“自然”情况的判断。
其“道”之所以能够显象出“变化”,就在于它的“空无”性;即,也便正是因为“虚空”,才能引起了众多“实色”般我们看得见、测得到的变化反应;
那么,当其一件事物越虚越空时,所显象出来的岂不就会越庞大、越壮观和璀璨的景象。
即,其“虚空”只要一出现在我们的头脑和概念中,则便就是会产生“有”;是叫“无中生有”。
而小的虚空,产生小的有;大的虚空,产生大的有;无穷无尽,不可捉摸的无量虚空,产生摩可无量的有,即宇宙现象。
其迸发出不一样的势态,从其小无内的微观显象来说,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动静的粒子、量子的存在方式;而更宏观、具有回归世界起源性问题的说法就是“大爆炸”和“开天辟地”;
其“虚空”为什么是“有”,“空”为什么是“色”;
例如电流,其能够形成,便是说明在其的内部存在“虚空”,因为就像龙卷风一样,其火焰、电流必定是极度的“虚空”;
而在极度的“虚空”之后,便是会形成剧烈的“实色反应”,化作火焰、雷电;从“离卦”我们也看得出,其是“中空”的状态。
因为“虚空”,所爆发出极大的威力,因为缺少阻碍,可以极度顺利地去变化自己,并且能够一瞬之间产生“惊蛰·爆炸”一样剧烈显象,就像有物体诞生一样。
几千年以前我们便是就已经说出了这样的话题,但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知效果,增加了太多故事性的趣味色彩,却反而还会让人觉得幼稚和胡说八道。
其我们现在的人在这个“末法时代”中是不是需要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我们自己太老到和想要去成熟,觉得世界的理论确实到了该翻新的程度,还是古人太无知,只知道糊弄玄虚,无所谓矣,自矩遇迹便是,因为每个时代的观念大体都是有所不同。
所以,虚空是动词,实色更是动词,实色是动词,虚空也便一直都是动词;其我们肯定是不能够从一开始就了解静止、名词性的东西来混淆自己的概念;
因其这些固定、静止的事物便是不够与时俱进,不够与时俱进,则便就是会慢慢被淘汰,而就只剩下一种“无相”的观念继续在我们的脑海中。
直接以静观动,便是首先会使自己陷入到第一种“相对”之中;因为这时“着相”了,着了“观界”时对比的“静”相,以为“存在”是静止的,以为“桌子、石头的存在”是静止的,以为“微观原子、分子颗粒的存在”是静止的;
“存在”的这种“有”显然是变化的;存在怎么会是静止的;
如果“存在是静止的”,那么其“能量”就是静止的,“能量”是静止的,岂不整个世界都就像是块冰,如同热寂和被我们误解了一部分概念的归墟。
而如果存在是静止的,那么它便从一开始就应该一直都是静止的,而自始至终都是静止的,又怎么才能摆脱原本归墟和热寂的命运;靠那只“神秘而未知的手”吗?
而即使是有一只手在左右这一切,则只要这只手想要去“动”,其周围也必须是要有能够挪动的“空间”才行。
其“能量”是静止的,我们如何才能去搬动它,因为,其我们本身也是像块冰一样动弹不得,那么,其我们到底要不要这种动弹不得的事物。
其我们认为“存在是静止的”,就像是在认为“石头是静止”的。
那么,其“石头究竟是不是静止的”;不要去对照“现象”;因为现象和感觉、感官都是会骗人的;准确的说不是感官在骗人,而是我们头脑中主观的“判断力和判断依据”在误导我们;其还是源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而因为当你是静止的时候,石头就是静止的,当你是变动的时候,石头也便就是变动的;即我们是能量,石头同样是能量;
我们的能量是变动的,那为什么偏偏石头的能量是静止的呢。
所以,其石头的能量也必然是变动的;否则就会产生首个这种矛盾,即,石头的能量是静止的,是沉重的,我们的能量是运动的,是轻盈的;如此推理,再继续分辨下去,甚至可能还会有答案说出,我们用的能量和石头用的能量不是同一种能量;你管他是不是同一种能量,你就问用石头的这种能量敲你脑袋疼不疼就完了。
其,我们不要觉得我们眼睛看石头不动和长时间没有变化,它就是静止的;因为当我们主观判断而去时,便就是因为我们经常靠视觉判断,默认了“存在”的这种“不动”现象。
我们要以“真正的自然”为参考系;
否则非常容易造成“动静之间”的概念混淆,其会混淆到什么程度,就是混淆到会认为事物都是一种“变化的静图”;
为什么是“变化的静图”,其便是因为我们总想要去找到它“不变和根源性”的一面;
就好像,我们已经渐渐模糊了这种石头是静止的,还是变动的,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就好像我们看得到太极图,却看不懂太极图;看得到太极图在转,却看不懂太极图为什么会转;然后欺骗自己说它本来就是转的;
没理由啊,没能量这太极能转的起来;没能量确实转不起来,但没“虚空”,这太极大概也是转不明白,甚至连让你转动和变动的机会都没有;先天一炁来自于“无”;没有“无”,再厉害的能量变化都会受阻,遇到对手,受阻了还如何继续进行,不会继续进行,如何发生出来,不会发生出来,也不会显象,岂不就不会存在;
而不存在,岂不就还是在“无”之中。
其太极是“无中生有”并且描述其“有”是何种作为的一种现象;我们可以不去看太极的图,但心中一定要有太极变化和为什么变化的理;因为其整体讲述下来,就是这个世界变化的理。
其石头的存在,便就已经是说明了它的变化性,而至于它的这种变化性为什么一动不动,则就又要留待后续一步一步地演判才行。
而此段之中,重在描述“动静”之间的概念;即,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而动为什么是绝对的,静凭什么是相对的。
其便是,我们还是要理解清楚:其事物为什么会存在出来被我们发现。
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察觉到事物的动静情况,显然是要首先能够“存在”;
而如何才能够“存在出来”;便是因为这件事物能够在“无”中进行顺利地“变动”才能够显象出来;
如果“不变化、不动”,则便就是又要落到:讨论“静止的存在和存在是静止的”问题之中;
但要不要讨论,答案是要的,否则我们便始终都是迷茫和不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