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万氏杂货铺(2 / 2)
第二天早早的进了货就出城,不管走到那个山旮旯,天黑了就花几文钱在农家院子里的牲口棚或柴草棚过夜,第三天无论卖了多少都必须回家,以免家里人担心,热天还好办,过了中秋寒风来袭,白天越来越短,买卖自然受到了影响。
万家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买一辆牛车,九两银子花出去很快就挣了回来,因为车架是定做的,比一般车架要宽大很多,进货量大了几倍,行走的速度又比人力快,一天能多跑好几个村子。
过年是老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采买需求,兄弟俩是牛不停蹄的穿梭在山村县城之间,冒着寒风雨水卖货带货两不误,好在洪州极少见冰雪天气,大年三十踏着辞旧岁的爆竹声归家,收获当然也是喜人。
万福已经十八岁了,按理早就应该说亲,爹娘多次提起都被拒绝,理由很简单,没那心思,他的目标渐渐清晰,就是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杂货铺。
机会总是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袁记杂货铺的少爷因为文章写得好,得到书院先生的夸赞,两个同窗嫉妒寻衅,反击时砸破了一个同窗的头,而这个同窗又是县衙捕头的小舅子,赔银子是一回事,还扬言要他儿子上不了学。
万福听说后立刻带着礼物去袁记看望,老东家一年多不见变化有些大,儿子上下学要接送,铺子里的生意下滑的厉害,为了儿子的前程决定搬家去县城,杂货铺连屋带货一起转让,出价二百两。
万福二话不谈当即决定全盘下,他在袁记做了三年多伙计,对铺子院子了如指掌,铺面宽大后院还有四间屋子,住家非常合适,老东家又有存货习惯,二百两的价格算是诚意,他能把货郎买卖做顺畅,多少应该承老东家的一份情。
万福手头没有足够银子,可他又想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经过两个人的细致协商,很快立了一份契书,花了二百文请牙行做了中人。
当万福拿着契书回家取银子时,爹娘高兴的互捧,直夸自己养了个聪明儿子,一百二十两就盘下了镇上最大的杂货铺。
实际上是先付一百二十两,余下的八十两半年内付清,然后再办房产过户红契,到时候没付清是要利滚利付息的。
袁掌柜本是应该记恨万福的,铺子里生意下滑直接跟他的货郎买卖有关,这回倒是成了自己的贵人,危难时刻鼎力相助,还落下个有情有义的好名头,这样的结果也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互惠互利,双方情谊有增无减。
三天后的集日,万氏杂货铺的招牌在爆竹声中高高挂起,许多赶集的村民都认识万福,听说他的新铺子开张还有优惠,买不买的都来凑热闹,他也是迎来送往的熟不熟都笑着打招呼。
万家的货郎买卖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由老二万祥带着小两岁的老三万禅接着干,除了帮铺子里进货,跑的全都是阜阳镇以外的村子,不到半年就把红契文书拿到了手,产业的所有人当然是万福。
二十岁的万福成了阜阳镇响当当的钻石王老五,上门提亲的媒婆踏破了万家门槛,杂货铺对面是章记布庄,章掌柜亲自为自家的小妹提亲,两个人原本就经常打照面,彼此颇有好感,好事就这么成了。
万家年年有喜事,老大成亲后第二年,老二老三同一天娶媳妇,个个都是聪明漂亮的好女人,几个月后大孙子又出生,全村人都羡慕的紧,就连几个爱背后说酸话的妇人,也不再提一屋子光棍瞎忙活之类的话。
老四是个闺女叫万巧儿,已经十五岁了 ,长的也不错,要不是前面的哥哥挡道,早就应该定亲,不过现在家境好了,杂货铺的名气越来越大,提亲的人家自然要好好选,后来还是大嫂做媒嫁给了镇上的一家富户。
万老爷子叫万通明,是个会盘算日子的当家人,老二老三成家后就不再做货郎了,陆续买了二十多亩田,他们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地里的产出除了自家食用,其余全都放到杂货铺里卖。
阜阳镇除了集日,其他时间只有个把时辰的早市,晌午过后根本买不到菜,万氏杂货铺填补了这个空缺,不仅带动了其他东西的销量,同时又拓展了一项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