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夜校(1 / 2)
由于发音的差别,古代汉字的声母和韵母跟现代是不同的,它们也往往用字来注音,导致后世的汉字在某些地方是比较混乱。
虽然发音不同,但后世的拼音完全可以拓展表达,对于规范发音,做到类似普通话的普及的效果,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每个人坐在有靠背的桌椅上,桌子是圆角,这是防止撞伤;上面则放着鹅毛笔和纸张等,李静姝对于家人教育这一块,可是相当下本的。
于是,在秋季约摸六点半左右,整个村绝大多数地方陷入黑暗的时候,李静姝的新宅,是黑暗中唯一一个明亮的点,并且时不时传出啊哦噫呃的声音,一如现代夜校。
文明的种子,在文盲的村子里撒下,开始发芽。
像青莲青荷,以及令姜姐妹和静媗,都是一再震惊于主母的学识,她们都是各自受过教育的,而且青莲姐妹是在皇宫待了几年的,见识真的不是一般人可比。
但她们同样震惊于主母层出不穷和磅礴的学识,这些精巧又高深的知识,很难相信以主母的年龄居然可以学习和掌握。
她们不太肯定这些知识是从未出现,还是说只是她们没见过而已,但能明显看出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
单单拼音,就让学字识字的难度,下了几个台阶,还有数字的便利,也是一种革新。
李静姝在讲台上,拿着一根戒尺,下方的学生,从五岁的娃娃,到二十多岁的成人,一个个跟小学生一样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到下课最后的时段,李静姝甚至让静媗等人上来练习粉笔字。
主要是学堂开学在即,但夫子却还没找到。
这年头读书的人少,哪怕没有功名的,也很容易养家糊口,他们是不太相信一个山窝窝里的学堂,能整出啥名堂的。
难道要让他们这些读书人,天天跟泥腿子在土坯房里打交道?
所以暂时需要家里人顶上去,反正前期都是基础性的认字学拼音等课程。
如今封了官身之后,李静姝的地位水涨船高,号召力也不一样,再去请人来教书,会容易很多。
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家底太薄弱,起势太快,积累不足。
第二天,赵景言要带人去庄子安排酒肉赏赐,又得去采买下人,李静姝也换上飞鱼服带刀骑马去县城,这次赶时间,倒没带上令姜姐妹。
李静姝要去的地方,就是县里的慈幼局。
福利体系在秦汉已经有了,一般都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有赏赐酒肉布帛的规定,但没有专门的建筑收容孤寡老幼。
直到宋朝才出现了完备的福利体系,包括慈幼局、漏泽园、施药局等,从老到幼,生老病死,都有所覆盖,但一般覆盖在京畿地区和比较大的城市。
到了明朝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因为是贫苦出身,下旨将福利体系从京畿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县,这可是大手笔。
这时代也出现了有专门收容的慈幼局,是进步的一面。
李静姝骑马来到城南,一路上所有人都热情地打招呼,李静姝甚至还遇上了不少高马尾马面裙的迷妹们,一脸兴奋地跟自己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