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身份现世,乔峰奋然离场(2 / 2)
唯独那位带头大哥,名誉不能因为此事所毁。
为此智光大师,不顾及自己的身份。
一把夺过那封信件,找到署名后,将其吞入腹中。
从此这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谁是那位带头大哥!
之前有说过,有让乔峰身败名裂,还有让乔峰身死道消。
而想让乔峰死的那个人,里面就有少林寺的玄慈。
但是他没有料到,汪剑通会留下遗书这么一手。
否则,针对乔峰的行动,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举行。
还能让乔峰如此顺利地当上帮主?
这是汪剑通与玄慈没有沟通明白,所造成的。
但是到了这里,乔峰的帮主之位已经被夺去了大半。
再加上那信里面也表明,乔峰是契丹人。
随着众人的你一言我一句的讲述。
在场的丐帮之人,也从不幸到质疑,再从质疑到半信半疑。
看到这种效果,康敏觉得自己,此时应该站出来做点什么了。
于是她又再添了一把火。
故作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叫乔峰帮他找杀夫之凶。
但是乔峰一直推脱到现在。
说他这个妇道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乔峰会这么做。
还说一定是有人害怕马大元,是知道一些不该知道的事情,所以招来杀祸。
依照前面的铺垫,丐帮帮主乔峰是契丹人。
这个秘密那是天大的,马大元也知道。
所以事件的矛头,又指向了乔峰。
青儿蛇上口,黄蜂尾上针,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天下最毒莫过于妇人。
她想毒害你不用任何刀剑,都能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乔峰也是百口莫辩。
原着之中,还有个阿朱站出来为他找出,康敏这段说辞的漏洞。
可是找出来也没用,这就是人家康敏早就设计好的。
即使你不说,她也会找人代替你说。
像这种毒妇,怎么可能会没有两手准备!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阿朱这丫头,是不可能像原着那样?
因为此刻,正抱着某人的胳膊,在远处津津有味的看戏呢!
要怪也只能怪在陈君逸下手的比较早。
不过陈君逸自己认为,乔峰就此脱离丐帮,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当年的事情早就已经成为了旧案。
过去了三十多年,她的亲生母亲,尸骨早已经寒了!
其父亲,仍然还在执着,找寻的带头大哥。
其实找到了也无用,杀了他也改变不了一切。
顶多能让那个带头大哥身败名裂。
想让他身败名裂,还不简单。
把虚竹和叶二娘抖出来,玄慈不仅连方丈做不了,名声也会丢,性命也得丢!
即便如此乔峰他们的仇就报了吗?
罪魁祸首仍然还在。
其实萧远山也早就查出,带头大哥是玄慈。
但是他为何一直不动手?
是因为他知道,玄慈的后面还有人在指使,只不过他不知道那人是谁?
慕容博为何诈死?
就是知道有一个人在找他!
所以才以这种方式将自己隐藏于暗处。
谭公谭婆,赵钱孙,智光大师,汪剑通,凡是参与了当年雁门关之事。
他们都是无辜的吗?
并且他们当时,已经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可是为什么没有收手?
借口是将错就错,而真实的原因又有谁能知道?
即便乔峰后期去了雁门关外,调查三十年前的惨案,也没有调查出个所以然。
所以说,乔峰有很多路可以选,但他却选择了一条绝路!
为父母报仇是做儿女的本分,说破大天去,也都是你对!
总之乔峰给自己身上的包袱装的太满。
想要放下时,稍微用错了力,就会伤到身体!
要不然查到最后,将无罪之人当成有罪之人,将毫无关系的人,认为他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所以,这才是陈君逸,毅然决然的将阿朱的命运改变,主要原因之一!
想到这里,陈君逸看了看身旁的抱着自己另一侧手臂的阿朱。
小丫头心中现在满是自己。
而对乔峰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松鹤楼与自己斗酒。
可能是感受到,陈君逸在看她。
阿朱转过了头看向陈君逸,甜美的一笑。
这样的笑容最能触动人的心灵。
只不过,现在没有手去抚摸她了。
但是小丫头也知道了自己的心意。
一脸幸福的闭上了双眼,倒在自己另一侧的肩膀上。
仿佛时间凝固,陈君逸也不去关注场中的那些糟烂事。
享受着和每个姑娘,待在一起的时光!
但是前方场中的事情仍然还在继续。
既然要诬陷乔峰,怎么可能没有事先准备好证据。
康敏拿出了一把物件。
此物件是一把折扇。
而折扇的主人,正是乔峰!
用此物来诬陷乔峰,这是去她家找东西时,不小心遗落的。
而乔峰到她家里,拿什么东西?
那自然是能够证明他真实身份的那封书信。
但是不小心,被喝酒回归家中,马副帮主马大元说逮个正着。
两个人便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马大元年事已高,加上多年寻酒作乐,被酒色掏空了身体。
怎么可能会是乔峰的对手。
被打死那是必然的!
打斗时掉落一两件东西,合情合理。
只不过,这个说辞有些站不住。
乔峰何等身手,修为那是宗师后期。
怎么可能会遗落东西而不自知?
现场众人,不是傻子就是混蛋。
还有一堆看客,他们完全不会关心,谁杀了马大元。
乔峰是契丹人与否,也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除去了他们。
当然这里不包括乔峰。
和站在远处看戏的陈君逸以及四女。
而徐冲霄这时站出来,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既能将乔峰的小偷身份证实,杀死马大元。
最重要的让在场更多的人相信乔峰是契丹人。
到了这里,也到了接近尾声的时候。
全清来了一个画句号一般的收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