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打破规则的完美答案(1 / 2)
听闻杜克明的话。
李元凤陷入了沉思当中。
冷静下来想一想,好似杜克明说的也不无道理。
供全县人读书,这说来轻巧,实则也是个巨大的工程。
老师与建学校的费用不谈,单说让一些种惯了田地的家长去送孩子进私塾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毕竟当代是个农耕社会。
对于民智未开的百姓来说,读书两字,实在太过奢侈。
有那个时间,还不如早些学会种地赚钱的好。
可还不等李元凤说出这些疑虑。
旁边的程义贞便道:“你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误人子弟什么的,纯属是胡说八道。”
“俺刚才可是亲耳听见好几个六七岁大的孩子,就能之乎者也的说出圣人文章。”
“而且俺还借了一个孩子的书来看。”
“那书上写的内容与咱给国子监学子发的书籍一模一样。”
说着话,程义贞转头看向李元凤:“老爷,六七岁大的孩子就学咱国子监才学的知识,这难道也能算是误人子弟?”
这一句话说出来。
别说是李元凤了,杜克明都惊了。
“什么?”
“六七岁就读国子监学子所读的书?”
杜克明有些难以置信。
恰巧这时,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背着一个小竹篓路过。
杜克明连忙将其拦下,随即道:“孩子,你是这学校的学生吗?”
“嗯。”
孩子有些莫名其妙的看着他。
杜克明礼貌的问道:“那你可以把你的书借给我看看么?”
“可以。”
孩子没有怀疑,径直解下竹篓,从里面翻出书籍递给杜克明。
而当杜克明翻看之后,整个人的脸色都变了。
他望着那孩子,怔怔道:“这些书上的内容,你能看的懂?”
孩子一五一十的说:“只要先生教过的,大多都能看的懂。”
杜克明直接找了一片课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段是什么意思?”
杜克明直直的望着孩子。
孩子摇头晃脑道:“军队可以被去主帅,男子汉却不能被夺走志气!”
杜克明又翻找了一篇,问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中有远大的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且要多问多想。”
“不能总想着名利,只要牢记初心,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听着孩子的话。
杜克明的脸色已经没法看了。
他将书籍还给孩子,愣愣的站在原地半晌,直至那孩子走远都还没有回过神来。
这时。
程义贞拍了拍杜克明的肩膀说:“怎么样?还说这学校是误人子弟吗?”
李元凤望着孩子离去的背影,又惊又喜。
“我朝少年皆如此。”
“我大靖一朝怎能不兴?”
李元凤握紧拳头,脸上的兴奋之色溢于言表。
在和平年代。
统治朝堂的永远都是文臣。
而文臣文臣,自然要以文为先。
但是学习二字,可不仅仅是只需要学,还需要看书,还需要有老师。
而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花钱的,可这些东西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用一个平民百姓来举例。
若平民士子想要学习,首先他家里人得能供得起他去村里的私塾读书。
假设家里凑足了钱,让这个士子如愿去了村里的私塾。
但在村中私塾里能学到的,恐怕只是简单的识字罢了。
想要更进一步,就得去更高乘次的私塾。
可更高乘次的私塾,往往都在地主的家中。
这也就意味着,士子要先去拜会地主,等地主看中士子,才会让士子进入自家读书。
如此一来,这些士子自然是会对地主感恩戴德,成名或得势后给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