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隐入尘烟的盛世繁华(1 / 2)
至于新旧筑段之间的衔接问题——后世通常采取预埋石头衔接。
预留拉筋接口,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说白了,就是一半石头、钢筋,在先筑造的墙体内。
另一半会在新筑造墙体时,镶嵌进去。
再简单点的讲解——
“就好比两根钢管,如何不用焊接,连接起来?
自然是在里面塞一根钢管、木棍啊!”
这叫“咬茬”。
不过,城墙是要抗炮击的,石头预埋的效果更好!
后世高速路、桥梁基座、大坝,通常都是钢筋和石块相结合的办法。
收缩应力的预防办法,新旧墙体的衔接办法……
说穿了,一文不值!
夯土城墙的收缩应力更大呢!
古人都能完美解决!
——更何况是水泥建筑的收缩应力了……
在朱由检的规划里,这些小吏员,就是各个建筑队的包工头。
也就是利益即得者。
或者说——朱由检以国家为主导的新资本集团的——基层利益既得者。
只不过,他们统一隶属在皇权之下,披上了吏员的外衣罢了!
换句话说,朱由检打造的新大明,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个名字——皇权主导的资本主义。
名只是个名字罢了。
刻舟求剑者,早已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质,才是真相。
换句话说,朱由检的一系列手段,完全是将新大明,打造成了整合在一起的新资本集团。
而吏员,不过是股份制公司内的领导阶层罢了。
汉江商号附近,就是石灰山。
这是南京城外的一座大山。
史书上称之为——幕府山。
这里就是水泥的原材料产区。
至于炼铁的矿渣,南京周边多的是!
安庆更是明代苏钢法的中心,矿渣堆积如山。
至于另一个原材料——黏土,更是随处可见。
至于煤炭,能烧制钢铁的地方,少了这玩意吗?
把石灰石、粘土磨成面,经过1450度煅烧成熟料后,再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
至于比例,水泥原料的配比,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不是千篇一律的。
大概为石灰石67-75%,粘土10-15%,铁矿0.5-1.5%,还有煤8.5-11%。
先磨后烧,再磨,出来就是水泥了!
水泥的烧制只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又有什么难度呢?
早已不知道建造了多少座水泥厂的吏员们,已经修建好了一处处烧制水泥的高炉。
就地取材,取之不竭也!
水泥的产量,完全不用担心。
有了蒸汽机,还怕没有研磨的动力吗?
再说了,南京紧挨长江,水力作坊,早在西汉就成熟了。
领头干活的,都是朱由检新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底下的民夫,却是南京本地百姓。
南京有多少人呢?
按照明史的记载,明初洪武时期,京城(即全用砖石包裹的第三重城墙之内)约为120万人。
当时,外廓之内(第四层城墙,长达120里),尚有大片农田,很是空旷。
然而到了明末,不但外廓之内早已填满,甚至连外廓之外,也遍布城镇了。
比如:顾梦游“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
崇祯末年,何栋如:“留都数百万生灵”……
《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在南京三重墙外的一个郊区登岸,这个地方很大,而且人烟稠密,堪称为一座大城……”
看看——一个郊区,从西洋万里迢迢而来的利玛窦,都当成了一座大城!
甚至,明代南京有个说法——
有两个人骑马沿着城墙相反的方向前进,一天之后,才再次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