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小棉袄,漏风了(1 / 2)
皇帝迁都中原,更是在绝境下重塑大明,又北上抗击,打出了一场煌煌大胜。
按照惯例,今岁的正旦,应该是大贺特贺的。
陈奇瑜等朝臣,也曾提议开办一场元旦演出……
为皇帝庆贺!
为大明庆贺!
却被朱由检拒绝了。
他将演出,放在了元宵节。
因为,他要带着后宫贵人们……
去旅游!
……
元旦的赐宴,朱由检都只是草草办了一场。
虽然菜肴丰厚远超整个大明的所有国宴,然而,流程却是极其简单。
乐舞什么的,更是全部没了。
原本能持续几个时辰的国宴,竟然只有大半个时辰,就结束了。
午时刚过,朱由检就让百官离开了皇宫。
“王承恩。
两位皇后,以及诸位贵人,可曾准备好了?”
朱由检搓搓脸,散了淡淡的酒气之后,开口问道。
“回陛下:
两位皇后,太子,以及诸位娘娘、定王、两位公主,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此时,正在暖阳宫等着陛下了。”
王承恩欠身回道。
“走!”
朱由检当即起身,顺着宫墙,朝张嫣的暖阳宫而去。
……
暖阳宫,一行莺莺燕燕,已经汇集一堂。
嫔妃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说说笑笑。
朱慈炯带着刚刚开始换牙的小公主朱媺妮,正穿行在贵人们之间。
朱媺妮年岁小,哪里追的上宛若泥猴的朱慈炯。
两个一追一跑,前者滑不留手,后者摇摇晃晃……
朱媺妮嘴里不停的喊着:
“哥哥,哥哥,等等我,等等我……”
(哥哥这个词汇,是很有意思的。
唐朝时期,哥哥是父亲对儿子说话时的自称,类似于“老子我”的语境。
到了宋代,哥哥演变出了一个与现今一样的用法:妻子称呼丈夫叫哥哥,带有闺房私密话语境。
到了元代,哥哥是口语中,对张三说话时,称呼张三父亲的用语,类似于“令尊”。
不过口语意味要重得多,属于半俚语,有点像现今的“你爹”。
到了明代,父母称呼儿子,为哥哥,比如崇祯留下来的记述中,多有诸如“烺哥儿”、“炯哥儿”,甚至朱由检之前也被称为“检哥儿”;称呼女儿,则就是“姐姐”,前面加个字,就是“某姐儿”{搁今天,这就是骂人了}。
宋中期以后、元、明时期,仆人称呼主家少爷,也叫“哥哥”。
同时,女子称呼情郎为哥哥地风俗,一样保留下来。
而与此同时,哥哥也有今天的用法,表示兄长。
很多人都会说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是怎么怎么来的……
实际上,文字、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看看现在网络才出现了多久,有多少新词汇出现了。
比如“卧槽”、“哇塞”……(哇塞可是闽南语表示男女之间负距离接触的专属词汇。现今呢?表示惊叹了。)
没有一成不变的习惯、风俗。
华夏文化,本身就是吸纳、融合、创新,一直都在进化中。
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
……
小丫头咋咋呼呼……
朱慈炯却一边跑,一边扭头逗弄:
“来啊,来啊,你来追我啊!”
小丫头不知怎的,就追急了。
当即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定王。
“老匹夫,看招!”
朱媺妮刚刚掉了门牙,说话有些漏风。
那童声童语,满脸恼怒的小表情,直让一众贵人乐不可支。
张嫣噙着笑,伸手拽过朱慈炯:
“看看你,净带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