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说服技术大佬(2 / 2)
”还有!
我们现在的火车,都是五节车厢的。
承载能力只有万斤,也就是六十多石。
采取双车头之后,因为动力增强了一倍。
这样,就能悬挂十节车厢。
如此,单列火车,就能运载130石碎石。”
毕登辅认真的说道:
“我算过了,只需要有两百趟火车,就能抵上现今的马车运力。
而所占用的,不过是一条铁路罢了!
以商於古道新路的标准宽度两丈来说——我们仅仅占用了四分之一!
整个商於古道,完全可以空出来。
但是,铺设的速度,却不是现今的办法,能够比拟的!
而且,还省下了大量的人工!”
宋应升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这么多火车,装载碎石的时候 ,产生的停滞时间,又怎么解决?
若是一辆火车,装载后调出来,再开进去装载下一辆……
所需的时间怕是会更多!
若是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一样是大麻烦啊!”
助手陈金章大笑起来,这个问题,他们早就琢磨好了:
“宋老,我们可以先行计算时间,划分区域,规定不同车次所在的位置。
提前计算了这些问题,然后按需调度!
比如在甲地的甲子号采石场,就专门用甲子号火车。
而他的前面,乙字号火车,正在乙地采石场装载……
在朝前,是丙子号、丁字号……
这样我们的火车,装载碎石的场地不同,运送到工地的时间也不同,所在的位置也不同。
但是,装载的时间,却是统一的,开动的时间,自然也会统一!
只要计算好了这些。
就可以在一条铁路线上,同时运行很多火车了!
只要做好了前置工作,我们完全可以在一条铁路线上,开进去上百辆,甚至数百辆火车。
甚至,我们完全可以用火车铺满了整个山区,所有的采石场!
如此!
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毕登辅笑了笑:
“诸位长辈,请稍安勿躁。
我有规划图,诸位一看便知!”
毕登辅拍拍手,让两个学员,拉来了一面铁皮做的黑板,将两张大副绘图,用磁铁固定上去。
第一张图纸上,是一列运送碎石的火车,能够明显看到在火车两边,固定着一些铁轨和枕木。
只是,这绘图,要比现今运行的火车车厢更多,还有两个车头,一前一后的安置在车厢上。
这就是毕登辅的设想图。
第二张图纸,却是一条道路图。
一端在群山峻岭里,一端在平原上。
铁路上,铺满了代表火车的小盒子,几乎是密集在了一起。
……
ps:关于马车运力问题,有人说两轮车就能拖动多少多少,作者不懂常识……
没错。
就是那个架子车,若是拉重物,就能拖动两千多斤,甚至农忙时期,拖拽三千斤,也是没问题的。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四轮马车了,甚至汉代出土的四轮车玩具,也不少见。
那么,为什么这种更能装的车辆,却始终没有形成主流。
反倒是只能在运河北方(徐州以北)盛行呢?
是古人看不到四轮马车的优势?
翻开地形图,你会发现——那里是干旱区域的大平原地带。
这样的地形,决定了四轮车,能够在这一带生存。
在其他区域,是没有使用的土壤的!
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河流的国家。
我曾经在前文解释过,汉都所在,是一片秦岭余脉的矮山、丘陵地带,就是丹江口、老河口、邓州、淅川之间的那片区域。
在这样的地方,若是真的满负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两头牛一辆车,或者五六个人一辆车。
因为山区啊!
不如此推不动呐!
这么一来,是不是事倍功半呢?
我不是那种一家子兄弟,还要喊老表的城里娃。
笑了。
我出身农村,家里不种地也就不到十年,还是因为村镇牵头搞了大承包。
劳动人民的智慧,伴随着我人生的前二十余年。
不得不说,人不是全能的,也没人能够全能,但是,常识问题……
我自认还是能够避免的。
(以上不占字数)
今日第三更。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