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文明是横向且有深度的(1 / 2)
再说副本。
明清易代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永乐大典》副本都被人遗忘了。
直到1772年,乾隆要编撰《四库全书》,这才发现《永乐大典》已经遗失2422卷、近两千余册,全书仅剩下八千余册了。
有趣的是,1768诞生的大英百科全书,是这么称呼《永乐大典》的——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理理时间线:
在清初的长达百十年中,《永乐大典》始终是被人遗忘的存在,别说西人,这一百余年内,就连清廷官方,都几乎没有人知道《永乐大典》。
直到乾隆初年,全祖望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与贬官为太子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的李绂,在整理皇宫明代存书时,才发现了《永乐大典》。
两人偷偷抄录,惊动了官场,这才使得《永乐大典》被清廷官方注意到。
(也成为了乾隆修《四库全书》的重要依据,而后,这部人类历史上的最宝贵财富,遭受了被清廷特意损毁的浩劫。
除了经、史、子、集这些儒家书目外,其余目类尽数遗弃!)
……
那么问题来了:1772年,《永乐大典》才重现于世。请问:初稿于1768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是如何知道这本大明皇家着作的?
清初这玩意被遗忘了啊!
难道——这是明朝时候告诉西方的?
不要忘了,《永乐大典》这可是朱棣下令编撰的!
这是皇家典籍!
按照规定——不说西方人,就连朝臣,哪怕是阁辅大臣,没有圣旨都无法接触!
这是只有被封为大明文渊阁的次辅,才能接触到的宝物!
要知道,明朝辅臣以皇宫殿阁命名,首辅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来命名大学士。
次辅则是以东阁、文渊阁等阁命名。
(明末战争时期,为了便于文臣掌控军队,会给特派官员,先加了内阁衔头,再去主政一方。
这也造就了内阁成员庞大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外派的官员,都是加衔,命名规则比较随意,通常哪个殿阁的名头还空着,就封出去了。
而主持朝堂大事的阁臣,命名则就严谨的多了。
首辅一定是殿,次辅、群辅就必须是阁。)
明朝时期,作为皇家典籍,《永乐大典》自然不是阿猫阿狗就可以看到的。
大明朝时期,按照规定,除了皇帝降旨外,能接触到《永乐大典》的官方人员,只有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的次辅!
别的次辅还不行!
只有这个名头的次辅,才能无诏接触永乐大典。
而清朝乾隆以前,《永乐大典》更是几乎被遗忘!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是如何知道《永乐大典》的内容的?
莫不是能掐会算?
来个形象的比喻:
这就好比大马哥放在保险箱里,只有专职秘书能接触到的《做空小马哥股票计划书》,忽然,小马哥说:“大马哥啊,你的计划不错,我看了,很厉害”……
大马哥一听,哎哟,卧槽——有奸细啊!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我说句真心话——但凡研究历史的立场不坚定,但凡不热爱这个民族……做点什么,收点什么,鼓吹点什么,很正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