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自我怀疑(2 / 2)
贞观十二年四月,陇右道、河北道遭遇大旱,朝廷再次派出打井队,在两地新打了一千五百口深井,漳河流域干渠整修工程启动。
五月,江南道、山南东道遭遇洪灾,五十余万人受灾,三百余村落被毁,朝廷将近半的灾民迁移到了安置点定居开荒。
六月初,陇右道和关中出现蝗灾的苗头,三百万只家禽组成的大军在两道肆虐,月中时,蝗灾全面爆发,三个蝗群分别进入河北道和河东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些地方的小麦、谷子已经收获,红薯、土豆正在收获,玉米刚刚长到半尺高,虽然蝗群把沿路的植物和玉米田毁了个差不多,但是对两地的农业影响却不太大,而且正赶上两地的雨季,没到七月,蝗群就消失不见了。
八月,关中出现大规模洪水,长安城内涝严重,数十万亩秋粮颗粒无收,受灾人数高达二十余万。
长安开启排水工程修建工程,六万余灾民成为关中基建集团的临时雇员,参与到长安排水工程修建及周边河道的清淤工程中。
朝廷在受灾地区将处在低洼易涝位置的人口迁移部分到陇右的安置点。
十月,剑南道发生地动和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金牛道堵塞,各地有上万间房屋倒塌,六百余人伤亡,五万余灾民无家可归。
朝廷启动救援和灾后安置程序,开始灾区重建工作。
十月底,高句丽境内发生火山爆发并引发地震和海啸,高句丽损失未知,但是大唐也没好了。
沽口和登州的港口受损严重,数百条船只或是沉没或是受损,还造了四百余人伤亡或是失踪,仅是两个港口区的损失估计就高达数十万贯。
年底的时候,岭南又传来消息,因为气候异常,冬季出现罕见的高温,岭南多地发生山火,好在过火区域的人烟稀少,损失不算大,但是被大火赶出山林的动物却是给岭南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瘟疫。
疟疾和猪瘟同时流行起来,人和家畜一起倒霉。
琼崖侯府和邮驿司紧急抽调了上千名防疫和医护人员前往灾区救援,到贞观十三年二月底,岭南才基本恢复正常。
整个贞观十二年的大唐可谓是过得水深火热。
不过大唐上下的反应却是异常的平静。
无他,贞观十二年的大唐虽然看上去惨,但是实际上却是比贞观十一年过得更好。
国库收入再创新高,突破了五千万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四百五十多斤,各地官库存放着足够大唐消耗一年半的粮食和生活物资,加上朝廷对灾害的及时救援和处置,以及遍及大部分区域的广播系统让百姓看到了朝廷的执行力和对待灾民的态度,安全感增加的不是一星半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官府给力,自然稳定。
经过大半年的灾害考验,百姓重新认识了大唐,变得更加信任朝廷。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向心力的产生了。
朝廷很忙,但是忙的很充实,借着处理灾害办成了不少事,开始让朝廷的官员也认识到了大唐的变化。
就贞观十二年的情况要是往回倒退个十年,结果肯定是一团乱麻,说不定灾民暴动都能撼动大唐的根基。
这些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朝中上下都很清楚。
于是他们看待吴正义的心情更加复杂了。
不过这还不算复杂。
贞观十三年的第一次朝会上,马周第一次以琼崖侯府第一秘书的身份上朝,并对三省长官和皇帝第一次公开了琼崖的一些数据。
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从李世民到六部小吏都不淡定了。
琼崖的数据实在是有些太夸张了!
人口方面。
从武德九年堪堪达到百万人口的规模一下子增加到了一百五十二万人。
农业方面。
琼崖在本岛、南洋、安南和雷州附近的农田数量达到了六百多万亩,贞观十一年、十二年的粮食总产量分别为一千九百万担、两千一百二十五万担。
琼崖侯府治下还拥有高达两百万亩的种植园,三十万亩鱼塘,七百余艘渔船,十五万亩盐田,大小约三百个家禽家畜养殖场、六十二个茶园。
出产了大唐八成的糖、三成的丝麻、三成的油料作物、两成半的木材、两成的淡水鱼、五成的海货、八成半的食盐、三成半的肉蛋和七成的茶制品。
工业方面。
不包含蓝田工业区,琼崖的钢铁年产量达到了两百万吨的门槛。
琼崖拥有钢铁产业的相关工厂十七家,年钢铁加工能力约一百六十万万吨。
机加工厂十六家,生产了几乎大唐所有马车、水利设备、船用设备、蒸汽动力设备的关键部件。
兵工厂九家,包揽了大唐九成的火器生产,唐军所用的所有重火力武器均产自琼崖,另外,还顺带手的接下了大唐近半的冷兵器生产。
机动车厂一家,每年可以生产蒸汽拖拉机一千三百多辆,另可生产小型船用蒸汽机六百台、火车头三十六台。
造船厂六家,可以生产包括小型机帆船、帆船、远洋商船、战舰、铁甲战舰、内河驳船等类型在内的几乎所有船只。
轻工业产业如毛纺厂、棉纺厂、丝织品厂、麻纺厂、食品加工厂、制药厂等更是多达两百余家,几乎垄断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和销售。
军事方面。
琼崖现在拥有近三万海陆空军队,全员火器化已经完成,海军开始有铁甲舰入列装备。
教育方面。
琼崖拥有了近三百所各种级别和专业学校,在校人数达到八万余人,每年可以向各行各业输出数以万计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仅仅是贞观十二年一年,琼崖侯府加上地方府库的收入,琼崖的财富总量已经接近了朝廷总收入的八成!
自己带领千万级别的人口忙活一年,只是比琼崖强了一点点,这让自我感觉良好的李世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之中......
其他人的表现不比李世民好多少,尤其是那些整日殚精竭虑的老臣。
他们先是怀疑吴正义在数据上造价,但是在民部派出官员前去审核,确定了数据之后,他们恨不得立刻撂挑子不干了。
——既然你吴正义这么能,不如你来当宰相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