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四合院的邻居(2 / 2)
任何圈子,都讲究一个人脉资源,有钱人的圈子更是如此。自己家附近忽然来了一个貌似非常不一般的邻居,这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彼此之间搭关系的好机会。
昔日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找个一好的读书环境,连续搬家三次的故事。不过李大老板却认为,这是一个富二代找学区房的故事。
古书上说,孟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子二人全靠母亲纺纱织布为生,起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吹唢呐,跟着送葬的队伍学。孟子的母亲觉得孟子学送葬、吹唢呐未来没什么出息,于是就把家搬到了城里。
搬到城里以后,孟子家的邻居是一家屠户,整天杀猪宰羊。孟子又跟着屠户学杀猪,几天就学的有模有样。孟子的母亲觉得杀猪也没啥出息,就再次搬家,搬到了首都的一所学堂附近。
于是每天早上孟子就跑到学堂附近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孟子的母亲很欣慰,就把孟子送到学堂里,拜了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让他在这里念书。后来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不过李大老板琢磨此事觉得不靠谱,孟子既然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母亲居然有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他们家连续搬家三次,第一次在坟地附近,第二次就搬到了城里的闹市区,第三次直接搬到了国都的书院旁边。
战国时期,不论交通还是基建都不发达,搬家的成本比现在高的多,孟子的母亲居然靠着纺纱织布,就可以连换三次学区房?最后干脆搬到了国都的学堂旁边?
放到现在,你就别说一个丈夫死后,带着个孩子靠着织布为生的寡妇,哪怕是颇有家资的中产阶级家庭,想把儿子送到京城中小学的学区内,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吧?
历史上的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虽然父亲早死,但是家族中的供奉应该是少不了的。孟母纺纱织布确实可以补贴家用,但是光靠织布是不足以支撑孟子搬家读书的。
所谓的孟母三迁的寒门励志故事,就是一个贵族少年,换学区房,找圈子的故事。
据说那个学堂的主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看到孟子聪慧好学,就免费收孟子为徒,教其读书。可天下聪慧好学的人多了,子思为什么不收别人?还不是因为孟子是贵族之后,子思收孟子为徒,本质上还是为了和孟孙氏搭上线,扩充自己的人脉资源。
同样道理,什刹海周边四合院里面住着的这些人,对于刚搬来的新邻居,也都认为这是一个扩充人脉的好机会。
李月祺住进四合院当晚,就有几户邻居登门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