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经济学小问题(2 / 2)
朱标只是听了陈楚的模糊讲述,瞬间便认出了陈楚所说之人,范仲淹的大名在史书上算不得多重,但至少是有笔墨的。
也是做了许多实事的官员。
“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中,宏观经济学主要应用在政策制定,货币数量发行,民间货币保有量,民间生产人员比例,属于皇帝和朝廷需要学习的东西。”
“而微观经济学,以观察民间货物交易,根据人的买卖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以工代赈的直接体现就是,灾区百姓短时间内已经无法恢复生产,而大明这么大,一旦出现气候变化,必然不能只是一地遭灾。”
“如果京畿地区,淮河两岸,湖广,苏沪,山西,燕云都在同一时刻爆发大规模灾情,在来个黄河改道,殃及两岸数州郡县,朝廷自身储备粮勉强可以维持灾情。”
“但朝廷的粮食需要运输,其中比如在燕云,哪里是军事重镇,后勤一旦崩溃,前线将士如何御敌。”
“朝廷当然可以杀了大户,强取粮米,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是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绝对不能采用。”
“而以工代赈就是怀柔手段,让地方大户心甘情愿的,开开心心的把粮食放出来,供给灾民吃用。”
“但受灾的百姓手里哪有钱能买粮,这就衍生一个问题,没有钱怎么办?总不能官府发钱吧。”
“所以绕个圈,怀柔手段让地方大族掏钱,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建设,而朝廷也在地方进行灾后重建和水利灌溉修缮、”
“灾民都要饿死了,这个时候,只要有口粮食,他们还管要付出多少劳动力?只要工程够大,钱给的足够,地方大族和朝廷一起平价卖粮,灾情自然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压下去。”
“以工代赈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朝廷宏观调控地方民生,以强大不可忤逆的权力少许的利益,威逼利诱让地方大族和朝廷站在统一战线解决灾害问题。”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先生,先生,您慢点说,慢点说…”
朱标脑袋晕乎乎的,朝廷杀大户强取粮米,怀柔手段,强权下压,威逼利诱,百姓都要饿死了,还管付出多少劳动力?
朝廷的粮食…
太多的事情被陈楚一口气说出来,朱标只感觉脑袋都要炸了。
“算了,你先消化消化吧。这样,给你个作业,已知诏狱内有三百个犯人,已知诏狱内年生产布匹三千,粮食三万石,茶叶三百斤,上等丝绸三十!已知生产数量永恒不变为前提下。”
“求诏狱内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各需要多少宝钞、”
陈楚话音落下,转身躺在杂草上,看着一脸迷茫的朱标。
蹲在杂草边的朱标,手里拿着一根根杂草,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
武英殿。
“胡惟庸啊,咱今天在宫外遇到了个童生,交流中,他给咱出了道题,咱苦思良久也没有想出来答案,不知你能不能给咱参考参考?”
朱元璋面带笑容的看着胡惟庸道。
微微一怔,胡惟庸作揖行礼道:“能为今上分忧,乃臣之本分,还请今上明示。”
“题目很简单,已知应天府有丁三百人,已知应天府每年生产布匹三千,粮食三万石,茶叶三百斤,上等丝绸三十!已知生产数量永恒不变的前提下。”
“求应天府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各需多少宝钞?”
朱元璋亦是研究了半天,有头绪,但不多,答案好像就在眼前,又好像距离很远。
胡惟庸颔首道:“可否请今上赐笔墨一副。”
“来啊,给咱右丞相安排笔墨纸砚。”
朱元璋双手掐着后腰,缓步上前,他能感觉到,这里边有大学问,虽然这个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但可以肯定,如果有大致准确数据,这绝对…
拿着笔墨运算良久,
“今上,臣算出来了,三千布匹约三百两银,三万石粮约一万两银,三百斤普通茶叶约五十两银,上等丝绸三十份约八百两银。”
“合计应当在一万一千两银浮动,没有确切数字,这是第一年的数据。”
“而第三年,在一万一千两银子的基础上翻三倍便是三万三千两银,五年便是五万五千两、”
“十年十一万两,二十年应当需要…不对,好像哪里有问题…”
说到后边,胡惟庸越发感觉不对劲,回头望了望自己的运算,算法没问题,物价差别也不大,都是正常市价偏上一点。
但他总感觉不对劲,这股不对劲的头绪,久久徘徊,纵然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无法抓住。
“察觉到不对了?咱也是算到这里,越算越感觉不对劲,明天你跟咱去见一见那个童生,看看他的答案、”
“回去理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