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近常压室温超导(1 / 2)
迈斯纳效应很快在该型导体上得到验证,而电阻率验证还需要时间。
考虑到热扰动可能会把超导体的某一小部分短暂的变回普通导体,持续电流其实会减弱一些,这个变动只需要在某个极其微小的数量级范围内即能有效证明。
终于,电阻率结果出来了,用超导量子干涉仪观测也表明,电阻率上限小于1e-26Ω·cm,两者相互印证。
由此,可以宣告,试验很成功。
一种新型的跨时代超导材料,它,来了!
经研究决定,将这种近常压室温超导材料代称为铽基超导体,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实现试验的可重复性,提高成功率之后再命名。
这个结果,让大家为之振奋,激动地抱在一起,欢呼声一片。
孙建国宣布,记录好数据,保存起来,保养设备,然后大家先好好地睡一觉,明天继续。
然而,接下来的十几天,也只是成功了一次,仅仅制备了0. 5352千克。
虽然成功率极低,却也排除了偶然性,只要有可重复性,就是胜利。
曾经,米国一个研究团队也宣称实现室温超导。
2016年10月15日,该团队曾在《自然》杂志刊文,称他们在260万个大气压下,成功创造出了临界温度约为15℃的室温超导材料。
该文章还成为当月《自然》封面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通常来说,超导现象离不开极低的温度。
由于没有可复制性,受到广大科学家的质疑,该团队却称材料丢失了,那可是诺奖级别的宝贝啊!
后来《自然》杂志的编辑不顾Dias及其合着者的反对,最终撤回了这篇论文。
理由是研究人员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这削弱了编辑们对这些研究结果的信心。
虽然过去了两年,但这件事在大家心中埋下了种子,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和成熟的手段,将成果展示出来,无异于将功劳拱手让人。
而华夏的科学家比较稳重、严谨,当某些成果公开的时候,差不多已经确认无误了。
接下来的时间,众人少有的放了假,调剂一下生活,以迎接后面不知尽头的改进工作。
距离开学已经过去月余,郑奕晨终于有时间到中央财经大学找吕诗涵。
吕诗涵硕士研究生深造三年,研一就是基础课程的学习,研二以后才会跟随导师做项目。
郑奕晨的具体培养方案还不知道,师兄透露,导师制定的方案会因人而异,比如他自己就曾到米国访学了一年。
阿龙已经在研究所外等待,驾驶的是一辆奔驰S级。
这是前段时间购买的代步车,他是在读研究生,有资格申请燕京牌照。
久别的情侣,重逢就像初遇那般刻骨铭心。
两人紧紧相拥,诉说着相思的情话。两人如同大多数情侣一般,逛街、看电影、浏览燕京的美景……
吕诗涵没有让他一直陪伴,她是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女人,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去做什么事情。
“呆子,不用担心我,好好加油,我相信你!”
“真走了,照顾好自己,有什么事记得打电话,不要一个人承受!”
“放心吧!”
……
近常压室温超导材料试验进入改进阶段。
由于郑奕晨对于超导方面的实际经验十分欠缺,对试验方案的改进完全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