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命运坎坷的和氏璧玉玺(2 / 2)
翟丹:“这个还是我来解释吧!因为在历史上,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有记录的丢失,一共发生过好几次,还有两次几乎差点就致命的损毁。所以要确定:这个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是哪一年制造的,以便验证史书记载的真伪。或者以史书,来验证文物的真伪。”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这是和氏璧玉玺第一次丢失。也有人猜测:归还给秦始皇的玉玺,就是假的。”
“西汉末王莽篡权,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孝元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王莽命人用金子修补,从此留下瑕痕。”
翟丹一边说,一遍抚摸着玉片上的黄金。
“我曾经以为玉玺缺失的地方全部以黄金补上,现在看来:只是用黄金作为锔钉,把原来孝元太后摔掉的一角又用黄金锔钉加固补上。”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得到玉玺。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为了从袁术那里借兵起家,把玉玺献给袁术。袁术败亡,他的手下徐璆又将玉玺献给汉献帝和曹操。”
“这是和氏璧玉玺第二次失而复得。也有人怀疑:徐璆献的玉玺也不是真的。”
“后来,玉玺多次失而复得。”
“东晋咸和四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
“冉闵把玉玺献给东晋,随后在南朝宋齐两朝延续,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朝灭陈,玉玺落到隋文帝手里。隋亡后,玉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贞观四年,李世民打败突掘,玉玺归唐。”
“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是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和契丹联盟所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也在此时失去踪迹。”
翟丹最后总结道:“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失而复得,得到的都有可能是仿制品。”
杨馆长:“以前是鉴定骨头、木材、灰烬、墨料、纺织品等文物,现在,我们经过多年尝试,已经可以比较准确鉴定金属和陶器。至于玉器,我们也有一套鉴定标准。”
警察:“你们把这上面黄金和玉器分开,就能准确鉴定吗?”
翟丹:“按我的理解,我们省博物院的想法,这个两者相结合的地方,根本无法分开,所以从这个结合处鉴定,是最准确的。”
警察“结合处会留下什么痕迹?”
翟丹:“烧过的痕迹。这个地方能找到古人烧的痕迹。烧过的痕迹里,我们可以检验放射性同位素。”
见警察还是不明白,他解释道:“白居易在其诗《放言》中说:‘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为什么要烧三日呢?因为古代的劣质玉种主要是以碳酸岩为主要成份,比如现在所谓的‘巴玉’,经火烧后碳酸岩分解为石灰和二氧化碳,可以明显辨别。”
“古代仿冒玉器的主要是以料器为主,料器即玻璃器,古代玻璃熔点低,经炭火长时间灼烧会有熔融现象,在古代以火烧的方式确实可以区分玉的真伪优劣。”
“那么真正的蓝田玉怕不怕火烧呢?答案是不怕炭火烧,这么说是有佐证的,过去开采玉矿时,没有炸药,那么大块的玉料怎么开采下来呢?方法就是用炭火烧矿,把玉周围的岩石烧松,然后急泼冷水使玉料周围的岩石炸裂,以此开采玉料。”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是李从珂带着玉玺自焚,还是免不了被烧。我们就从研究烧过的痕迹下手。”
警察:“可你们怎么分开呢?”
翟丹突然挤挤眼睛:“我有办法。”
在场所有人都齐声问道:“你有什么办法?”
翟丹笑了:“我掰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