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城破突围(2 / 2)
卫世忠在城头上,见敌方军营起火,杀声震天,大喜道:“边军来也。”
旋即下令打开城门,他亲自带一万人冲出,急奔南方军营而去。
到了营中,才发觉空无一人,也没有一具尸首。
卫世忠心道:“不好,中计。”
当即命令军队撤回。
就在这时,前方魏吉带兵杀到,两侧曲岩、于溪带兵杀到,再看退路,已经被萧玉郎、风长生带领一万乌蛮士兵堵死。
卫世忠当即带兵往南杀去。
眼看南侧防线无法突破,卫世忠带兵转向西门。
西门正是沐恩、韩松带领一万熟白蛮军队封锁。
这时城中大门洞开,卫绍带兵杀出。
双方在城外展开肉搏。
其他两处城门,得知战况,卫霆、卫擒豹各自亲率五千士兵出城接应。
一场大战,直杀到天亮。
卫世忠三万大军,剩下不到两万退入城中。
城外几路兵马,也各有伤亡,其中蛮人两部伤亡稍重。
此时城中总计两万五千士兵。
城外段佑年部一万五千人,杨莫罗各有一万三千人。
魏吉、曲岩、于溪共计两万两千人。
如此变成五万叛军包围两万五的官军。
卫世忠万没想到,魏吉竟然反叛。
他与卫霆、卫绍、卫擒虎及其他将官商议,此后如何行事。
卫霆怒道:“我等跟他们拼了。”
卫世忠道:“不可意气用事。”
卫绍道:“如今敌方势大,我们坚守待援。”
卫世忠道:“我若猜的不错,叛军没有大举进攻,就是在等我的调兵命令,若非如此,魏吉不会那么容易杀了秦亮,如今叛军再无后顾之忧,昨夜战罢,今日休整,明日必将开始大举攻城。”
卫擒豹道:“那大理城也危在旦夕。”
卫世忠道:“不错,今夜我们就往西突围,千里奔袭,救援大理,然后从大理北撤进入蜀州。”
卫绍道:“城中家眷如何处置?”
卫世忠道:“你带三千士兵,和你母亲保护家眷,向北,经段佑年领地进入蜀州。”
卫绍道:“父侯,这怎么能行?”
卫世忠道:“将官家眷若不妥善安置,军心必然大乱,我军成败,就在此处,你想来稳重,必须你做此事。”
卫绍听了,便道:“末将领命。”
卫世忠随即回府,与秦红玉言明一切。
秦红玉知道没有再好办法,为了保住家眷,她只能同意。
当日一切完备。
深夜,卫世忠、卫霆。卫擒豹带兵从西门杀出。
没想到城外守备松懈,他们很快攻入大营,与昨夜一样,营中无人。
卫世忠惊恐万分:“莫非又中计?”
正在这时,后方叛军杀来。
卫世忠当即命军队向西撤去,他亲自断后。
双方接战,打了一场,追兵退去,卫世忠引兵向西追上前军。
大军向西疾行。
却说沐恩、萧玉郎早就猜到卫世忠弃城西逃的心思,他们决定将卫世忠部赶往大理,一路上消耗其兵力。
段佑年、杨莫罗因为兵力损失不少,不想派兵追击想要进驻弥城休整。
萧玉郎道:“战事未定,岂可就此停下,弥城自然要占,你们双方各出五千士兵入城,其他人跟随大军,追击卫世忠。”
段佑年和杨莫罗当即同意,各留下五千士兵,他们亲自带兵跟随大军追击。
一万蛮族士兵入城之后,直接冲往镇南侯府。
他们撞开大门,进入府中,开始洗劫。
就在这时,卫绍带着三千人从各处杀出。
这些蛮族士兵虽然也很勇猛,然而脱离大军,没有霸王灵护体,战力打了折扣。
很快一万人被三千人杀得死伤惨重。
秦红玉早就带着一千亲卫,护送家眷们出城,向北行去。
战到天亮,卫绍手下士兵折损一半,蛮人也死伤近半,卫绍已经杀红了眼,他恨不得将这城中一万蛮人屠戮殆尽,这时手下将官拦下道:“将军,夫人应当已经走远,我等不可恋战。”
卫绍冷静下来,当即带兵出北城门,向秦红玉追去。
路上见到一下小股蛮人士兵的尸体,知道是秦红玉所为,当即加快行军。
次日黄昏,他们在段佑年领地外围追到秦红玉。
秦红玉见长子来到,心中石头落地,当即道:“前方有一万山夷战士布防,应当已经知道我们要过境,需要想个计策才好。”
卫绍道:“全凭母亲决断。”
秦红玉道:“我已派人探得,山夷将领家眷已经被送入主城之中,还有熟白蛮家眷,味州卫和宁州卫将官家眷,我带亲卫杀入主城,劫持城中叛军将官家眷,以作要挟,便可安然过境。”
卫绍道:“怎可让母亲行险?”
秦红玉道:“你方战罢,军士疲惫,还是我去,你务必保护好家眷。”
卫绍道:“孩儿领命。”
当夜秦红玉带一千亲卫,冲入主城,杀了守卫两千蛮人士兵,劫持全部家眷。
天亮山夷军队得到消息,从各个据点回援,围了主城。
秦红玉与叛军谈判,表示只要让他们安然过境,便会放了人质,为表诚意,可以先放熟白蛮人质。
山夷将领听见熟白蛮人质都可以先放,相信秦红玉言而有信,随即同意。
于是卫绍带一千五百名士兵,护送家眷入山,停在最后一个山寨据点。
秦红玉与一千亲卫挟持数百家眷,追上卫绍。
此地已经到了蜀州边境。
秦红玉放了山夷将领家眷,却扣留味州卫和宁州卫家眷,接着给卫绍下令:“杀了他们!”
卫绍道:“此时曲岩、于溪两部正在前方追击我军,杀了其家眷,恐怕他们反叛之心更加彻底。”
秦红玉道:“我就是要他们如此,你父亲此去凶多吉少,以后云国收复滇州之时,他们必然死战不投降。我就是要他们全部为你父亲陪葬。”
卫绍了然,遂尽数杀死两卫将官家眷。
随后与秦红玉率两千五千名军士,护送家眷进入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