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苏丞相(1 / 2)
亲政不是说,到时间了陈熙把权力丢给小皇帝自己一走了之,随便小皇帝怎么折腾。
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在逼小皇帝,陈熙又何尝不在逼他?只不过前者逼着小皇帝偏心,后者是逼着他成长。
还有一个原因,陈熙心中有情,不论如何,他始终都存着一点期盼,天家虽然薄情,可总不可能一点温情都没有?
他自己就是有情有义之人,这倒不是自夸,而是一直以来外界对他的评价。既然已经有了一个例外,那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呢?
小皇帝私底下还是会亲亲热热地叫陈熙哥哥,陈熙虽领着摄政王之职,他本身已经跳脱凡尘,自然不会恪守什么君臣之礼,比如跪拜之礼,他就从来没有做过。
但是不论公开场合还是私下,该给的面子他都会给。
或许是因为心境不同的关系,陈熙对待小皇帝的态度上,不太像是对待弟弟,更像对待儿子。
长兄如父,这话倒也没错。
大臣们在观望小皇帝的态度,陈熙也在观望。
他不仅要观望小皇帝的态度,还要注意朝堂上的风向。如果小皇帝实在扶不起来,他也好多留些后手。
他曾经说过,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
但如今这天下的管理者还是陈氏,那么能多一些安稳,总比战乱不断得好。
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天下太平尚且有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何况乱世?
老皇帝在这方面其实做得很不错,他擅长算计人心,因而总是留有后招。
当初镇国将军府灭门,太子被贬,朝堂上死了好几个御史朝臣,唯独同样刚正不阿的年轻丞相,毅然辞官,说是回老家种红薯,没想到老皇帝二话不说准奏了。
苏丞相辞官,紧随其后又有一些人辞官。这些人中,不是和太子关系匪浅就是和苏丞相有同窗之谊或者师徒之谊。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并非懦弱,而是权宜之计。
后来陈熙领了摄政王之职,发现朝堂上经过皇城之乱后,空缺甚多,便重新寻访了一些人出来,第一个请回来的,就是前丞相苏鹤羽。
苏鹤羽十几岁就当了丞相,的确有治世之才,而且他出身贫苦,更懂得善待百姓。陈熙找到他时,苏鹤羽半点没有矫情,直接放下锄头跟他回朝重新当丞相去了。
眼见为实,苏鹤羽辞官那几年,还真的回家种红薯去了。他不仅自己种,买下山地开荒种,还发动十里八乡的百姓跟着一起种。
红薯这东西,达官贵人或许不屑一顾。但是对于百姓来说,却可以当做主食果腹。容易种,产量高,完全可以填补米面的空缺。
陈熙怀疑苏鹤羽辞官是得了老皇帝授意的,但苏鹤羽虽然才三十多岁,却当了十几年官,早就精得跟狐狸一样了,哪里会在他面前露出马脚?
陈熙也曾私下找人查过他底细,一查居然查出来苏家还有个长女,幼年时因家境贫寒,一家子人快活不下去了,不得已之下被亲爹卖去了花楼。
再后来,苏鹤羽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长姐,不相信长姐夭折的说辞。但是,查了几年之后,又忽然不查了。
经过暗卫坚持不懈的发掘,终于挖出了苏鹤羽长姐尚在人世的证据,并且与苏鹤羽相认过,却没有回苏家。
谁也不知道那姑娘去了哪里,挖出来的消息只能判断她过得不错,而且医术了得。
医术了得……陈熙当时就想到了一个人,但是他并没有想到一起去,只不过被勾起了回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