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只争朝夕、炼铁炒铁(2 / 2)
当然,莱芜监走私的“精铁”虽然价格昂贵、货量不多,容哥儿依然采购下来,通过水力锻锤再次锻打后,当成“工具钢”用。
看到这热火朝天的冶炼场景,朋哥就感谢小舅哪位已经想不起来名字的书友。
幸亏整了一本《天工开物》带着,要不然可咋办?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铁矿石、煤和木炭都是从铁山郡加工好了运来。
现在那边停工了,这边储备还够用两个月的……”
熟悉全套流程的朋哥儿知道,这炼铁炉不是“蜂窝煤”炉子,只要点火着就最好不要停。
不然重新把这两三人高的炉子,再烧到化铁需要的温度,还要白白浪费大量燃料。
“开炉了,闲人回避!”
朋哥儿来的巧,正好碰到一次开炉放铁水,当班的匠师大声提醒炉边的人。
“……一炉载料二千余斤,化成铁水之后,从炉腰孔流出。
炉孔先用泥塞,十二时辰分六时,两个时辰出铁水一次,既出即叉泥塞,加料鼓风再熔……”
霍哥儿如数家珍,朋哥面上很是高兴,其实内心不甚唏嘘。
这不是后世那种电炉炼铁,一出就是一锅铁水,无他,温度不够,每次出铁水也就三四百斤而已,一天能出两千斤铁。
这要是放在现代,能把小铁厂老板笑死,裤衩赔掉都不够,但是在大宋,这已经非常先进了好不?
一天能出铁两千斤,一年就是七十三万斤,折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年产量365吨,可怜至极,要知道后世年产十万吨以下的都叫小型钢铁厂。
徐州利国监铁工四千余,年产铁一百五十多万斤(770吨),在大宋排名第三。
而红武军皮岛上一个明代的炼铁炒铁联炉,年产量就相当于利国监的一半,这就是科技进步的力量。
别的不谈,光是一个水力鼓风机,就能取代专门负责鼓风的三四十人力,而且更加得力。
白亮炙热的铁水汩汩而下,顺着专门的引道流向两处。
“这边是浇铸的生铁物件,譬如实心弹和铁霰弹等,大头是流进炒铁炉的……”
同样炉火熊熊的炒铁炉用砖砌成鸡笼状,当班的四个匠人拿着柳木棍,站在炉旁正在“炒铁”。
霍东星领着朋帅走到边上,继续讲解:
“……污潮泥晒干舂成粉,筛成细末,均匀地撤在铁水上面,用柳棍猛搅。
柳棍每炒一次会燃掉二三寸,还要经常换新的,这样炒制后就是熟铁……”
两百多斤的铁水随着含碳量减少,熔点升高、温度下降后,渐渐粘结成亮红色的海绵状铁块。
匠师们趁未凝固前就将粘稠的铁水划开,分成十几斤的铁团,等冷却差不多时用铁钳夹出,送到旁边联动的水力锻台上。
负责这道工序的工匠,把暗红色的铁饼用铁钳夹入锻锤下,用不知疲倦的大锤不停地砸敲,随着匠师翻动,在火星四溅中渐渐成型。
杂质、铁渣纷纷掉落,这道工序过后,就是所谓的“精铁”。
在按照生产任务,打制甲片、刀枪、铳管等等。
可真不容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