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转学(1 / 2)
许家这两年也发生许多事情,万氏在两月前生下了个男婴,家里皆大欢喜,许发富夫妻把他看得跟眼珠子似的。
之前进献给县令的白糖没想到居然上达了天听,白糖的制作跟盐一般现在归属于朝廷,县令因此得了嘉奖,升为了通判。
县令一高兴就召见了许老头,赏赐了两百两纹银,这种意外之财,许家自然欢喜。
而且这两年许家食肆生意好,正好食肆旁边的小铺子也转卖,大小和现在的铺面差不多,许老头把铺面给买了下来,转租出去了。
许发运这几年读书也很勤奋,五经已经学完了两经,自然是要往下读的。
许老头想着自己和王氏年龄大了,虽然这几年不下地,身子骨反而比以前硬抗了些,但是这寿数的事谁也说不准,他不想身后儿子闹得不和睦。
虽然没有分家,但是大概把家里的事都清楚交代了下去,以后只要他活着,大房刚出生的孙儿他也是要供着去读书的。
这铺面他会看到合适的再买一个,三个铺面尽量差不多大小,以后三个儿子一人一个,家里的银钱以后也是平分。
许行丰将自己明年要去县城吴夫子处进学的事告诉了家里,许老头和王氏自然是高兴的,自家孙子越走越远,现在家里银钱有稳定来源,也不用担心费用的问题。
许发远与许发文两兄弟则是羡慕许行丰,不过也都清楚,自己的水平,李夫子足以教授他们了,没有必要非去县城里面,开销翻倍。
不过两个人都默默在心里憋了一口劲,想着自己一定要追上侄子的脚步,不能被远远的甩在后面。
许行丰在这个秋假里面,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与抄书,便是教授两个小叔五经里的《礼记》。
许行丰发现最好的复习方法应该就是教授别人,由此不仅可以梳理知识而且还能发现自己的漏洞。
秋假结束,许行丰便由自己爹带着到了东街吴夫子的学堂。
东街基本都是读书出身的人,要么就是在县衙办职的人,所以整条街是最清贵的。
吴夫子学堂的地理位置是极好的,距离县衙的脚程不到一刻钟,属于东街的中心地带了。
许行丰在秋假期间特地打听了一番,县城里总共有三个学堂,都是秀才办学的,两个都在东街,还有一个在西街。
其中吴秀才年龄最长,办学年限最久,带出过两个秀才,算是很不错的了。
另外一个办在东街的学堂是李秀才的,他前两年才考上秀才办学,也有学生考上了 童生,不过他年纪较轻,还有往上考的心思,所以对学生肯定没有吴夫子用心。
办在西街的赵秀才与吴秀才的教学水平在伯仲之间,但他束修贵一些。
所以总的来说吴秀才是许行丰最好的选择。
许行丰跟着自己爹来到了吴秀才的学堂,吴秀才的学堂是一座两进的中型宅子,大门口还有门房,聚集了许多人,看来今天第一天开学,慕名而来的人很多。
基本都是长辈带着孩子来的,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自己跟门房打个招呼就进去了的,应该是吴夫子的学生。
孩童年龄看着基本在六岁到九岁之间,现在还早,新入学启蒙的都等在门外,孩童的长辈无趣,便闲聊了起来。
无非是自家在哪里,送孩子来入学,也不知能不能过吴夫子那关,都在互相找安慰,听到对方识得些字便慌张,听到对方也没把握,便颇有几分同病相怜之感。
许发贵这几年生意做下来,嘴皮子利索了许多,没有了当初畏手畏脚之态,不过他一直是个不多嘴的,只竖着耳朵听着旁边人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