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码头上的水果(1 / 2)
虽然已经到了申时末刻前后,九龙口的码头上依旧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刚刚进港的货船吃水很深,行动异常迟缓,已经卸下货物的空船则急于出港,还有那些个头小且又灵活的梭子舟,干脆就在船与船之间的缝隙里一穿而过,这种危险的行为引得人们纷纷破口大骂。
因为临海的缘故,漳州的开发比较早,尤其是海运行业,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十分成熟。很多人秉承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观念,纷纷扬帆出海,到暹罗、交趾等异国他乡去做生意,甚至一度到达马拉加、爪哇等地。
作为一个新开还不到十年的码头,秩序混乱的九龙口码头每天都这么忙。
穿了一身黑色劲装的展红英,腰间杀着一条巴掌宽的红色丝带,愈发显得身姿飒飒英气逼人,长时间的等待已经让她非常的不耐烦了,她不停的搓着手:“这都已经过去两天了,咱们的货还没有卸下来,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与焦躁的展红英相比,周正则显得从容了很多,他似乎一点都不着急:“红英妹子稍安勿躁,码头卸货这种事急不得,着急也没用,就安心的等吧。”
周正原本就是在码头上讨生活的苦力,他对码头上那些事情最是门儿清,漫说是等两天了,就算是等上五七日也是常有的事儿。
“等五七天?”展红英已经急了:“若是等这么久,岂不是要坏了万岁爷和王大人的大事?咱们那两千多弟兄马上就要断粮了呀……”
作为铁杆的建文余党,展红英他们这些人带着好几条船的货物来到了漳州的九龙口码头,船上装的多是些铜、锡、香料、红木、海麻等等许多来自海外的货物。只有把这些货物卸下来卖掉,才能换成粮食、盐茶、布匹、铁器等等急需的物资。
在展红英的心目当中,有了这些物资,就可以招募更多的忠臣义士,就可以壮大实力,然后才能竖起义旗恢复大明正统。
恢复大明正统,让日月光辉再次照临三万里河山,就是一个无比神圣的事业。
但是,周正显然没有把这个事业看的多么神圣,他甚至根本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恢复大明正统?红英妹子,你觉得还有可能吗?”
这句话让展红英感到非常的吃惊,她的神色明显呆滞了一下,马上就变得激动起来:“周正大哥,你在说些什么?你该不会是已经动摇了吧?”
动摇?
何止是动摇?
周正压根就不相信“恢复大明正朔”这种鬼话。
和展红英他们这种满脑子“光复河山”想法的激进派相比,周正则显得更加务实,他很清楚的知道展红英说的“神圣事业”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空中楼阁,他遥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语气非常的平淡,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和自己无关的小事:“天下大势已不在我,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什么了……”
只有在展红英面前,周正才会显露出自己的消极和悲观。
但展红英却非常非常的不认可他的态度:“周正大哥,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在小妹的心目当中,你就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展红英对于周正的感情,更多是一种崇拜和敬仰,就好像年轻的小妹妹看着支撑起整个家庭的老大哥一般。
“红英妹子呀,你告诉我怎么回复正朔?”
“咱们已经有了两千多生死相随的弟兄,海内更有无数忠臣义士,只要等到时机成熟,万岁爷登高一呼,王大人传檄天下,必然可以聚起千军万马,到时候杀进京城,斩了朱棣那狗贼……”
杀进京城,斩了朱棣,周正才没有这么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
事实上,周正已经把局势看的非常清楚了:虽然王良臣王大人等人多方奔走四处联络,确实有了那么一点点成绩,让很多人聚集在朱允炆的身边,但那都是些什么人呀。
无非就是一些当年的建文旧臣,因为担心受到朱棣的清算而出逃海外,这些人根本就是逃难的,指望他们……根本就指望不上。
再者说了,展红英口口声声说的“两千弟兄”,看似好像规模不小人数不小,但却多是建文旧臣的家眷,除了那些老弱妇孺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就是几百人而已。
这些人分散在各个偏远的海岛之上,根本就聚集不起来,指望这些人“杀进京城”“斩杀朱棣”……还是洗洗睡吧,反正梦里什么都有。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
虽然展红英说的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却把周正给逗笑了,就好像是在面对自己不懂事的小妹一般,周正伸手刮了刮她的鼻子:“红英妹子,这几句话应该是王良臣王大人对你说的吧?你这小丫头还想用这种话来激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