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不过如此(2 / 2)
并且条理清晰,一看便知。
相比之下。
原先的账本上画满了圆圈和细线。
一看就是将各类数据归纳到一起,然后再相联系的。
这就意味着,每记录一个新数据,就要在整个账本上面找到前面的数据。
然后再表上页码,表上大小和流动方向。
而朱厚照的方法则一目了然多了。
每个表格直接就把一笔银子从何而来,要用到何处去都清清楚楚的记下来。
因为国库支出要算到各个官员俸禄的缘故。
所以无比繁杂。
明代俸禄不比前朝,算是相当少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
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
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为至。
而在弘治年间,一石粮米,可换十五贯铜钱。
丰年还好说。
可若是欠年,七八品的小官一年的俸禄不到十两。
若单单是银子算起来也不难。
最为复杂的是“折色”制度。
“折色”起源于永乐朝。
时值修建京城皇宫,国库开支巨大。
因此永乐帝朱棣规定,各类官员俸禄三成给米,七成“折色”。
也就是“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
一折算下来,官员的工资便相当于折损了两三成。
后续便被一直延续下来。
正因为“折色”制度的存在,所以账目才会如此复杂。
可有了朱厚照提供的“借贷记账法。”
如此一来。
不仅能省下来联系前后数据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就连他这个此前没看过数据的人,也能一眼理清楚其中条理。
银子,各色产物,全部都清清楚楚。
弘治皇帝震惊了。
他不敢相信的抬起头,看向朱厚照。
太子还真是动不动就给他一个大惊喜啊!
作为皇帝。
他每日要处理的东西太多。
不仅仅是各地奏章,等着批阅银子的手续。
同时也有大量的账目等着检阅。
以往户部呈上来折子。
基本上都需要萧敬在重新厘清一次,整理过后再由他过目。
如今则是彻底省去了这一步,并且更加清晰直观。
弘治皇帝龙颜大悦。
抬起头来。
结果看见朱厚照掐着腰,咧着嘴的骄傲笑容,简直比七月的太阳还刺眼。
他忽然没心情了......
“萧敬,你之前说太子去哪了?”
被点到的萧敬有些诧异,抬头看了眼朱厚照,心里闪过一瞬间的同情。
“回禀陛下,据北镇抚司锦衣卫报,太子先前出宫去了。”
弘治皇帝给猪后座有一个大有深意的表情。
这个表情,在场懂得人不超过四个。
朱厚照急了。
“儿臣去西山了!去西山了呀!”
刘瑾在一边低着头。
像进来的时候一样,盯着脚尖装傻。
弘治皇帝表情古怪,说道:
“还需要朕再说详细点吗?”
朱厚照不说话了。
罢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
弘治皇帝似笑非笑的说道:“法子是不错。”
“不枉费你操劳许久了。”
“朕会记下你这份功劳的。”
朱厚照眼神中重新燃起光芒。
“真的吗?父皇!”
“看吧,儿臣就说,区区政事,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