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天恩难测心似海 林之孝面林如海(下)(三更,求收藏,求追读)(1 / 2)
昌元帝于辽东边地的大顺情况,也有事先调查,他自然知晓贾峥所言真实与否。
派遣皇二子李圣恩往前线督军,考虑到边军之内,自上而下,结为一体的贪污克扣,昌元帝原本希望皇二子率一部京师禁军去,能杀一些人,而稳定好军中形势,再督军应对战况。
但贾峥数言解释下,让这位大顺帝王沉思其中。
贾峥之意在于,今时不同往日,时逢金国大举来犯前夕,若是处置太过,不仅内部可能发生反叛,有投效金国者。临阵斩将,于大顺原本低落的士气,将再度迎来低谷,兵士们许无心思应战。
所以,以时下情况,单纯的处斩换将,意义不大,且多凶险,不可轻取。这倒是同回京的林如海等人,所谏差不多。
实际上,军中内外勾结,也是因为自太祖立国以来,勋贵武戚力量的延伸,内中千丝万缕关系,又经过太上皇一朝的宽松政策,以将举国之力放下恢复民生上,导致了大顺边军和地方军的进一步腐蚀。
勋贵力量再有渗透,如辽东边军将领,同朝堂一些重臣,联系密切,进而行做走私诸事,包括向金国这等敌人,也有出售火器之物!
说到底,利益当先下,便将大顺朝廷,皇室,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对他这个皇帝,除了太上皇一部分力量牵制,亦有汉人士大夫的本能驱使,以反对皇权之集中。大顺地主和地方官吏,再加上庞大的士人阶层勾结,则进一步掏空了国家财富,国库入不敷出,变得更为空虚,连前线将士的军饷都发不出……
昌元帝思绪万千,要说朝臣里,不论军机处,还是内阁的大臣们,不知道这些问题,并不可能,但处在他们的地位,本身就是利益既得者!
而面前这位年轻的贾家少年,短短几句话,有意或者无意间,就将很多复杂问题,简单捋顺。
在听完贾峥关于边关之论的叙述后,昌元帝亦有些明白,为何在给二皇子建议中,贾峥为何敢于提出精简军队,于火器辅助下,选择以精锐破敌……这样做,属实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军中旧有势力影响,减轻军资负担,将得胜作为首要事!
朝廷内,一些只知勾心斗角的士大夫们,许并不在意胜利,只在乎能牵制他这个皇帝!
而能心怀家国,为此思虑处事之人,就变得难能可贵!
“你与献王有言,可以办法,在五年之内,让大顺国库充沛,言之器物论,可是同你曾与李承所言的国富论,航海论,一脉相承?”
贾峥话语落下,安静坐着,见皇帝面带思索,正回思方才所言,是否有漏洞时,昌元帝的声音,从前方再度传来。
贾峥心神一动,原来李承在前番回京时,早将他的名字,传到了皇帝耳中!
至于他口中的器物论,在于江南等富饶之地,原始蒸汽机的推广改进,以应用到实际生产里,如纺织等行业,甚至将来寻机建立南北相通的铁路,更不用说军工大发展。
国富论的核心,则在于“富国裕民”,途径同样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所用之工具,正是“器物论”里,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技术!
航海论,则是两者延伸,以便开拓海师,将来大顺商品销售域外,而将财富聚于华夏!
上述观点,皆离不开“工商”二字。
封建王朝,以农为本,但贾峥敢于直言提出,原在晚明之时,就出现了“工商皆本”思想,时下商贾地位大幅度提高,一旦有了巨大利润,便是强烈反对的士人阶层,也会投怀送抱。
是故,大顺并不缺乏工业化大生产的土壤,重在一辈子读四书五经的统治阶层,缺乏思维和意识,外有国朝制度的本源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