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金戈铁马守边疆,我朝儿郎思故乡(2 / 2)
至于她双亲和祖父母是如何去世的,则有必要说道说道。
他们一家原本都是土生土长的灵州人,这位蛤蟆伍长余二郎则算是他们一家子的同乡。而这一家子为何又会在这千里之外的边塞小城定居,则又要从小武的爹和祖父那儿说起。
秦家父子皆是北奉军卒,小武的爷爷秦大怀更是个“五国乱战”时期参与过数次大型战役的军武老卒,他当时所在军队的统领便是当朝兵部尚书、那时还是个杂号将军的长孙虞。这位老卒不仅在大乱战之中活了下来,还靠着在乱战之中积累下来的军功成了军中一名步兵都尉,后来大莽蛮子不断袭扰边塞,他便跟随现在的征北大将军许晋亭的大部队来到了现在的丽水城,此后顺势驻扎了下来,一呆便是近十余年,当然,这十年之中,他同样靠着割下的一颗颗大莽蛮子的脑袋又升成了边军中步兵营中的一名校尉。
那时正值他儿子秦家明,也就是小武的父亲及冠,他便一封家书传回灵州,信中表明了他想要儿子参军入伍的想法,秦家明也听从父亲的建议,毅然决然地跑去了丽水城,在他父亲帮助下,顺利投了边军,而且还成了他父亲营中的一名军武小卒。
俗语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秦家父子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到底为何意。儿子随老子,秦家明打起仗的勇猛程度,与他老子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血腥沙场之上,他手中的北奉战刀割下了一颗又一颗大莽军卒的脑袋,因此这小子也从一名寻常士卒迅速爬升到了百夫长之位,关键还无人敢说闲话,毕竟人家靠的是实打实的军功,而非是想象中的靠当校尉的老子扶持。
转眼间父子俩在这边塞之上并肩而战了三年之久。殊不知远在千里外的两位家人,即秦家明的母亲和爷爷日夜牵挂着他们父子俩,但他俩何尝不是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家人,奈何军务繁忙,二人鲜有机会朝灵州老家寄信报平安,更不用说能回趟家瞧上一瞧。
哪怕他俩再思念故土,思念家人,可按照秦大怀的话说:“大莽蛮子一日不除,誓不回还!”。
后来令父子二人都没想到的是,老爷子竟带着儿媳,即秦家明母亲跋涉千里,来到了这边塞丽水城。父子二人既心疼他俩这一路上所受之苦,又有些喜出望外之感,毕竟从此以后父子二人在这鸟都不拉屎的荒凉之地也有了家人的陪伴。自此,一家子在这丽水城定居了下来。
更让秦大怀高兴的是秦家明这臭小子还在城里骗了······不!是讨了个水灵灵,称得上是小家碧玉的媳妇儿,成亲一年后,儿媳妇又给他生了个孙女儿,老秦家添丁进口,实在算得上是难得的喜事,秦家明爷爷也高兴得红光满面,他当时暗想自己操劳了一辈子,总算可以怡养天年,感受感受天伦之乐了。而秦大怀父子二人上阵杀敌的劲头儿也随之更大。
奈何“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一家子还沉浸于全家其乐融融之时,军中传来的一个消息可谓让这一家子如遭雷击,那就是秦大怀父子带着百名部卒在距离丽水城约莫一百多里的楼霞谷附近巡查之时,恰好碰上了一支千余人的大莽军,父子二人就此与大莽蛮子展开了激烈厮杀,奈何寡不敌众,在百名手下部卒皆被敌军斩杀殆尽之后,父子二人愣是没有丁点儿逃走的想法,与敌军再次厮杀了一夜之后,最终在精疲力竭之时被敌军将领斩死于马下,就连尸体也被那帮天杀的蛮子捡去剁碎喂了狗,父子二人最终连个“马革裹尸还”的结果都没有。
秦家父子双双殉国,何其悲惨壮烈!
那日傍晚,所有阵亡将士的血染红了落日余晖、染红了他们脚下这片边塞荒凉之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般迟又遇打头风。秦家婆媳得知此消息后,几度晕厥,醒来后哭死哭活地也要到楼霞谷找寻他们的夫君,她们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老爷子和营中将领拦都拦不住,那些将领们摇了摇头也就由着她们去,不再阻拦。
结果可想而知,婆媳二人皆失踪于楼霞谷,同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可怜的婆媳二人大概率也是同她们夫君一样,被大莽蛮子斩杀之后,剁碎喂了狗。可真相不得而知,军中将领也派了几拨人出去寻找她俩的下落,始终一无所获、杳无音信,最后猜测两人多半也是遇了难后,也就不再寻找了。
那时,秦习武这小丫头才一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