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水米不进(2 / 2)
贺家老夫人请的饭自然没了消息,贺三爷爷辈分大,族人都得去磕个头。
村里都有不少姻亲或者关系好的,去安慰几句,说贺三爷高龄,走的时候没多大痛苦,是喜丧。
村里几个年纪大些的老人,往常都喜欢聚在村口抽旱烟,说说闲话,现在天冷了,到各家串门,说起又没了一个老伙计,都是长吁短叹的。
谁都有这么一天,可是谁都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
唯有族学的琅琅读书声,可缓解这种愁绪,看着孩子们会越来越好,老人们总觉得闭上眼睛,也有脸面见祖宗了。
族学里的课程是贺二叔定的,直到制碳作坊放假了,学堂才会放假。
不然按贺二叔的话来说,这帮小猴崽子,回家只会疯玩,还不如拘在学堂念书写字。
贺三爷爷的丧事办的热闹,但棺材也只在家放了三日,就入土了。
贺宣带着的麻布还给了村里,却想着为三爷爷守孝一月。
本来三爷爷跟贺宣的关系,其实不用守孝,跟族人一样帮着送棺就可以了。
念着这位老人正直,善良,幼时照拂颇多,贺宣还是想尽点心意。
告知余叔,过年家里不用买红纸,已经买来福字就给你和于姑母家分了吧。
小竹和罗家旺是三爷爷没了的第二天回来的,两人带着一副药材,这还是求来的,郎中不肯来,都说医的好病,医不了命。
贺宣心情不好,呆在家中闭门谢客。
本想把三爷爷的样子画下来,可惜自己画技不足。
要是三哥在就好了,人物画他画的更好。
摩挲着手里的玉连环,心想三哥许是还没有休沐,毕竟过年热闹,他们得更忙碌些。
腊月二十七这日,顾川泽前来看望贺宣。
顾川泽虽然没有一考中举,但有了秀才功名,在安德县也是很了不得了,尤其是他这个年纪,可以算得上年少有为。
在母亲的张罗下,娶了妻子,现在大部分时间在用功,想着两年后再考一回。
偶尔帮着大家写写书信,跟同窗们交流下学问,靠着官府发的禀米,以及免除劳役的优待,在县里还是不错的。
但想着上京赶考的花销,是一大笔银子,就想着来问问贺宣这个有经验的人,到底要准备多少银钱。
有了顾川泽在边上说说话,贺宣心情好了许多,聊起两人读书时的小事,说到在白鹿洞书院的趣事。
费用的问题,贺宣也提了提,主要是路费,能搭船最好,节省人力节省银钱。
不然从东昌府走陆路到京城,路上花费的银钱是乘船的两倍。
其次是吃住,吃这一方面省不了多少,不大手大脚的花,来回有个四五两肯定够了。
住的话可以住自己府里,这笔开销就省下来。
自己能帮上的不多,这点不允许顾川泽推辞。
“那为兄就多谢了。”顾川泽起身行了一礼。
“哪里用得着这么早谢过,还有两年的光景。”想到下一次秋闱,自己说不定还在外乡,顾兄都联系不上自己。
“我把京城的住址写下来给你,到时候直接找余有粮,他认得你。”
这些事情还是有备无患。
“等我到京城再找你不迟。”
“我,我之后不在京城,出了些情况,要去别的地方求学,也可以当成游学。”这件事一直憋在贺宣心里,还没跟其他人说过。
村里包括族里都以为自己过完年还要去京城念书。
这会儿跟顾川泽说出口,不好说原因,只能往好处解释。
“...有确定的地方吗?”顾川泽成亲前一心只有圣贤书,成了家,反而沾上人间烟火,会主动关心他人了。
贺宣不愿意说缘由,说明这事有难言之隐,自己也就不好多问。
“还没定下来,不过等顾兄考上个状元,探花,小弟肯定得去讨一杯水酒。”
“得了,到时候你不去京城还得赖我没考好不成。”
顾川泽配合着开个玩笑。
接下来还是说着白鹿洞书院,以及各位先生。
毕竟从京城送信不便,从前只提到寥寥几句。
一不留神,就到了午饭时间,两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贺宣这一年在学问上下的功夫可不少,长期在书院里,跟傅晶几人相比可能勉强追上而已。
但是跟顾川泽交流起来,就发现许多知识信手拈来,不管是破题,还是文章立意,都比之前上了不止一个层次。
顾川泽听完,才知道京城的学子是怎么读书的。
自从考上秀才后,花了不少精力在家人和生计上,学问一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己只能靠多读多背去理解,偶尔跟相熟的人交流下感想,去府城参加诗会的次数都不多。
听贺宣讲完书院的学子如何用功,深深感觉到压力。
同样是秀才,人家不仅学习的时间比自己长,还有学问渊博的先生讲解,同行者交流,自己不下苦功,怎么保证下次就能考中。
暗自下决心,要更加刻苦才行。
年前这几日,贺宣以守孝之行拒绝了许多宴席。
顾川泽就常过来讨教学问,恨不得几日就能把带回来的书籍都看完。
贺宣偶尔跟好友交流探讨,更多的时候自己看着泾渠图说和游记,对照着找地名,给自己找点事,好决定接下来两年去哪个府城落脚。
大致有了方向,去南方看看吧。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这一遭,怎么能不去江南。
最终是否在江南定居,还不一定,好不容易有钱有闲,怎能辜负江南的美景。
既然确定去南边,就要合理规划路径,减少不必要的行程,多去几个景点游览一番。
对照着把图画到纸上,标注出会路过那些府城,一点点补充地名,相关的景点。
等以后自己游玩遍大江南北,说不定也能写本游记出来。
很快就到了大年三十,年夜饭,大家都在家中吃,中午,贺宣请村里几位长辈到自家聚聚。
要不是赶上三爷爷的白事,这顿饭早该请了。
也没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联络下感情,说说京城的新奇事。
族长里甲他们说了些今年村里的喜事,制碳作坊一年挣了多少银钱,粉条作坊生意更好了。
村里小郎们靠着生计,婚事是周围几个村子的香饽饽,娶媳妇都能挑拣着来。
女郎们也是如此,除了城里,都不愿嫁到别的村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