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弓箭(1 / 2)
贺宣手脚并用的比划,谢端看样子是理解了,边上谢嵩,谢华他们都打量了几回,免得下次公子想穿,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弄。
告知其他几身是给府上几位主子的,男款大些,女款小些,只要不是体型很特别的,都能穿上。
“三哥,你今日有事,我就不多打扰了,改日跟你请教下书院的事情。”贺宣送完东西,提出告辞。
谢端宁愿跟小四聊天,也不想去参加赏秋宴,一群人围着,说些不知所谓的话。
但是母亲有命,不得不从,送贺宣出去的时候,谢华拿来一样礼物。
“你生辰的时候还没回来,给你准备了一副弓箭做礼物,是我以前用得,上好的牛筋做弦,你别嫌弃。”
这哪里会嫌弃,有人记得准备礼物就很高兴了。
更不用说三哥是用心准备的,书院有一门课程习射,正好可以用这副弓箭练习。
贺宣离开国公府,带着小竹和于五郎去正阳门大街,自己去书铺看书,没钱买书,能蹭点也好。
黄金甲和牛车给些银钱,停在街外边。
于五郎和小竹拿着毛衣去裁缝铺推销。
贺宣有了官位,就不适合出面这种事情,把于五郎培养出来,这些事情交给他做。
毛衣的所有成本加上,大约在四百文一件,贺宣给于五郎的权限,售价在二两银子以上,跟店铺沟通,一件在一两半左右,最低是一千四百文。
低于这个价,就不卖。
毕竟一件冬衣,也要一两多银子,毛衣保暖效果不差,比棉袄轻薄,穿在里面非常合适,老少皆宜,尤其是学子和女子,是重点推销人群。
贺宣心里想着事情,在书铺看书,好一会儿都没有翻一页。
等到中午,小竹跟于五郎才回来,书铺不好说话,三人在附近找了家面馆。
两人进了两家裁缝铺子,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冷了,店里生意很好,掌柜的和伙计都忙着接待客人。
看两人衣着朴素,八成是哪家下人,安排了一个小伙计做介绍,于五郎表示要找掌柜的,小伙计不敢拿主意,请示了一番,说是掌柜的走不开。
等了一会儿,掌柜的接待好一位客人,于五郎正想凑上去,又来了一个客人,看样子,怕是一时半会儿抽不出空。
两人去了第二家,第二家裁缝铺比前面这家好些,跟掌柜的说上话了。
不过这家很客气的拒绝了于五郎,表示自家的布料都是专门有货源,店里不接受外面的料子。
两人再次折戟,跟斗败了的公鸡似的。
贺宣听完,大概知道他们为啥受挫了。
“你们啊,气势不够,一下就被人家看出底细了。”
这也怪自己,细节包装不到位,都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第一印象很重要,小竹和于五郎的衣裳只是普通的棉布,在这些经营布料多年的掌柜眼里,一眼就能知道价值。
于五郎很是挫败,自己练了好几日话术,夸下海口说要当掌柜的,却连一件毛衣都没卖出去。
“好了,先吃饭,下午去菜市大街,那边熟悉些,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贺宣安慰了下两人,小竹还好,跟着贺宣卖过铜钱碳,也是一次次被拒绝过的,于五郎想当掌柜还是年轻了些。
菜市大街这边,贺宣订的车厢应该快好了,如果可以,今天直接带走,正好回去琢磨给牛车搭个雨棚。
于五郎一路都在想怎么介绍毛衣,希望自己下午能卖出去几件,不辜负公子带自己上京。
庄子上的人买东西都会来外城,比内城便宜些,所以这边更加熟悉,贺宣还在绸缎铺买了好几件衣裳,小竹他们去可能还有印象。
牛车直接到木器铺子这边停下,贺宣自己去看看车厢完工没有,小竹和于五郎深吸一口气,去绸缎铺子。
“公子,您来了,您车厢已经做好了,就是刷了漆,还要几日才能用上。”进门,店里接待贺宣的伙计马上凑上来。
“我的马和牛在门口栓一会儿。”
“成,您放心,店里有人会看着的。”
贺宣跟着伙计去后院看看车厢做的如何,现在还是一块块木架子,刷了一层清漆,伙计说是还要刷一层,大约过上四五日就可以来取车了。
下午,木器铺子买东西的人不算多,来的也是要一些小件木器。
贺宣在后院转了一圈,这么个车厢也看不出花儿来。
关心了下车子前面的雨棚,车辕上有几个洞,用来安装支撑的木头,等组装好,才能看出来。
“您要是有合适的防雨布,可以拿来,店里帮忙安装。”伙计还是很热情的,贺宣来了两趟,回回都是十几两的生意。
贺宣看着边上已经装好的雨棚,就是用麻绳把布和木头绑住,难度不大,回家再弄也可以。
看完了车厢,又在木器店里逛了一圈,伙计一直跟着自己,贺宣干脆就在一张座椅上坐下,“我没其他事了,在店里等人,你忙自己的就好。”
“那行,您有事随时叫我。”伙计眼看着大主顾今日不买东西,失落的拿着锉草打磨木器。
贺宣张望着门口,真是比自己去卖还操心。
该不会真的卖不出去吧,贺宣等的都有些着急,两人你追我赶着跑回来报信。
“公子,公子,卖出去了。”于五郎看到贺宣,嗓门格外响亮。
贺宣三步并两步,走到门口僻静处,免得打扰人家做生意。
“怎么卖的?”
“是于五郎卖的,就是公子你做衣裳那家罗记绸缎。”小竹帮着说。
“掌柜的价钱压得太低了,只卖了一千四百文,手套和围巾也是最低价,还要求卖不出去就原价退回。”
“我想着这是第一个客户,就同意了。”
于五郎高兴归高兴,把谈判时不足之处找出来,怕公子觉得自己没办好。
“万事开头难,能卖出去,已经很不错了,文书签了吗?”贺宣鼓励道,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总是好的。
“签了,在这里。”文书方面,于五郎还是有经验的,毕竟在县城开了几年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