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毕业的前夕(1 / 1)
语言课程是大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就开始了。
大三作为毕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基本上已经把所有的必修课都上完了,剩下的就是为了凑够学分而去上的选修课。
我们宿舍在大二选课的时候就已经规划好,所以大三基本上都是以选修课为多,而选修课我们选择的都是那种以考核方式作为评分标准的科目(例如游泳,音乐欣赏等),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考试的压力就基本攒够毕业需要的积分了。
所以大三下学期,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个阶段去实习,如果是要继续升读本科的,在这个阶段就会天天去泡图书馆。
参与语言课程班的人不多,一共就50人左右。老师是来自芬兰那边学校的两个外国老师。3个月的课程里面,两位老师会把一些当地的文化以很口语的方式教给我们,务求使我们到了那边之后可以正常的与当地人交流。
在这个班里我认识的人不多,莫子杰、黄成华、张芯悦、徐慧敏(这个我觉得很意外,后来问她为何会来参加,她的意思就是想学学口语,仅此而已),还对面宿舍的郑子丰、钟嘉杰。
不过按照莫子杰的话,即便没学到东西,能认识到不同的人都不错,毕竟在那个年代,20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先不要管来上课的人是不是最后都会出国,但至少都是家庭有一定财力或者地位的。所以能与这些人在一个班一起学习,一定会有收获的。
很快三个月的课程结束了,上课的50人里面,有70%的人会选择参与计划。我、黄成华、徐慧敏,钟嘉杰没有参与计划,纯粹参与了语言课程。不过过程中,也认识了一同上课的人,课程虽然结束,但在以张芯悦、莫子杰为首的带领下,计划每天晚上都会在学校对面的餐馆、闲乐吧聚会。有时候我会参加,但其实这些聚会挺无聊的,因为他们说的都是未来到那边之后有计划,我不去那边,自然也就搭不上话了。
大三除了要考虑毕业的问题以外,还有就是毕业论文了。
信息科学系的毕业论文,有几种模式,1,个人写一篇信息科学论文,里面必须要有理论+实践;2,围绕一个问题,以团队形式去论述这个问题的本身以及解决办法;3,制作一个和信息科学类相关的系统,但这个需要把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源代码提交,并且答辩时要演示。
3种形式看上去第三那个是最简单的,但其实也是最麻烦的,因为题目没有要求系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但在答辩的时候,肯定会被问关于整个系统每一个功能的详细解释,所以要get到答辩时的导师会问的问题。
所以我们宿舍选择了第二种,在问题库里面选择了一个问题,然后4个人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这种其实也会设计一定的源代码,但这些源代码可以是从其他地方借来的,只需要说明实现的功能就可以,不需要演示,答辩时的导师也不会比较发散的问具体实现的方式。
不过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翟志光和张翼聪都找到了实习的单位,所以只有周五、周六可以回来完成论文,所以大部份的内容就由我和莫子杰去做了。
这一天晚上,莫子杰因为想了一天论文的事情,而正好他们出国的那一堆同学也约到外面聚会,所以他晚饭后直接没有回宿舍就过去了。我还在研究我那一部分到问题,正在网上找代码。这时黄成华在QQ上找我
“有空吗,可以陪我在学校里走走?”
“你怎么了,有事情发生?”
“先出来再说吧,楼梯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