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童四春生下的孩子,残疾、丑陋,还是个傻子(1 / 2)
来人是三春。
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城里的信,下意识觉得可能是四春寄来的。
可三春不识字。
找村里其他知青帮着看呢……她又怕信里写了啥隐私,不好让外人知道的。
想来想去,三春只好过来找还在坐月子的佟思雅。
三春不是空手来的。
她带来了自己亲手做的糯米甜酒和二斤鸡蛋。
依着方岭村习惯,产妇生孩子的当天,娘家人就要送去糯米甜酒和鸡蛋。
可田秀英压根儿不提这事儿。
三春只好自己学着做糯米甜酒。
她没做过,手忙脚乱的做了一次,还给做坏了。
只好赶紧又做了一次。
第二次做的糯米甜酒倒是很不错,甜甜的滋味儿,酒味不重,用来冲鸡蛋再好吃不过了。
可田秀英阴沉着脸,趁三春出去干活的时候直接把那一坛子糯米甜酒给全煮熟了,吃了!
气得三春和她哭了一场又闹了一场。
这一次三春学了巧,买回来糯米以后就上佟四奶奶家去借了锅灶来做,等到发酵好的时候……
佟思雅的孩子都已经出生大半个月了!
三春虽为这迟来的糯米酒而感到无地自容,但还是鼓起勇气送上门来。
没一会儿,靳野过来给她开了门。
三春讪讪的,问道:“靳野,思雅醒了吗?”
靳野“嗯”了一声,接过她手里的东西,说道:“右边第二间厢房,进去吧!”
三春一愣,畏畏缩缩地走进了堂屋。
这还是三春头一回进入佟思雅和靳野的家。
以前佟思雅只允许她在院子里待一会儿。
现在进来了,才知道思雅家的气派。
乖乖,原来思雅的家,地上铺着木板啊?
这平整光滑的木地板踩起来,就是比夯土地板强。踩在这样的地板上,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
堂屋里摆了个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副陶瓷茶缸和几只杯子,旁边放着一个九成新的红双喜开水瓶,还放着个竹筒制成的茶叶罐。
墙上贴着巨大的领袖画像,旁边是两幅春联似的字。
字写得怪好看的……
可惜三春不识字,也不知道到底写了些啥。
“三春,我在这儿呢,快过来。”佟思雅的声音响了起来。
佟三春左右张望了一下,循声朝着右边第二间厢房走去。门是虚掩着的,三春推门而入,而且看到了披着衣裳坐在床上,额头还包着帕子的佟思雅。
“思雅!”三春看见她,倒是很高兴,赶紧过去了,“思雅你怎么样?恢复得还好吗?我来了好几次,想来看看你,靳野都不让,说你在休息……”
说着,三春看到了小老虎,一双不大的单眼皮眼睛顿时瞪得溜圆。
“啊哟,这就是小外甥吧!”三春惊呼道,“他怎么长得和靳野一模一样!”
佟思雅忍不住笑了,反问道:“他是靳野的儿子,不像靳野像谁?”
三春惊喜地盯着小老虎看,嘟嚷道:“可他是你生的啊,怎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你……倒也不是完全不像你,靳野黑得像炭,你皮肤白。我这小外甥像你,也皮肤白。”
某人进来送茶水点心,正好听到“黑得像炭”这个评价,脸色阴沉得愈发像炭。
三春嘿嘿干笑两声,不敢说话了。
房间里陷入诡异的沉默。
为转移注意力,三春赶紧换了个话题,说道:“思雅啊,我带了糯米甜酒和鸡蛋过来,回头让靳野煮给你吃啊。”
“很甜的,很好吃!思雅啊你别怨我这么晚才给你送糯米酒过来……”
“主要是妈她太懒了!我催了她好几次她也不做!没办法,只好我来做喽。”
“结果第一次做,没经验,做坏了!第二次做成了可妈嘴馋把整一坛糯米酒全吃了……这是我做的第三坛……我啊为了不让妈偷吃,还特意放在四奶奶家才能保住的哈哈哈哈……”
三春这是在和佟思雅拉家常。
但这话落在佟思雅耳里,却又是另外一个意思。
佟思雅很清楚,方岭村的添丁风俗,就是娘家要给外嫁怀孕的女儿送糯米酒和鸡蛋。
田秀英对佟思雅嫁人、生子一向不闻不问,也不给佟思雅准备糯米酒,甚至在三春笨拙地做好糯米酒以后,还要从中作梗百般阻挠……
这会是田秀英的暗示吗?
佟思雅不露声色地看着三春。
见三春正眼巴巴看着呼呼大睡的小老虎……
佟思雅笑了,对三春说道:“他小名儿叫小老虎,等他睡醒了再给你抱。”
三春很期待地点点头。
她总算是想起了什么,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佟思雅,“思雅,我不识字儿,你快帮我看看这信上写了什么。”
佟思雅接过信封看了一眼,便对三春说道:“这是四春的婆母李玉娟写来的。”
三春目瞪口呆。
“我、我一早就想到了!”三春着急上火地说道,“就我们家这祖宗十八代都没一个人出过方岭村的,谁在外头给我们寄信来啊!”
“那完蛋了!肯定是四春闯了祸……”
“得亏我没找村里的知青帮忙看信啊!不然丢死人了!”
说着,三春焦急地说道:“思雅你快帮我看看,那信上说了些啥?”
佟思雅拿出信纸,一目十行地看了,直皱眉头。然后又看向了三春,面上表情复杂。
三春就更着急了,连声问道:“思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佟思雅道:“四春也生了,是个男孩儿。”
三春张大了嘴。
她突然意识到什么,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额头上还渗出了丝丝冷汗。
顿了一顿,佟思雅如实道:“李阿姨在信里主要是骂人……”
“原因是,童四春欺骗了李阿姨,说她肚里怀着聪明、英俊、健康男知青的孩子。”
“李阿婕因为这样,才让童四春留在李家,本来是想给童四春一个当李家儿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