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感想(1 / 2)
“咻咻——砰!”
望着窗外炸裂成万千丝绦的烟花,李子园只觉满心都是宁静。他倒是能够理解为何华夏在古代如此强大,却总是局限在中国一地了——生活太美好。能好好过自己的舒服日子,凭什么天天打生打死?因此有想法的人很难说服所有人都赞同开疆拓土,然后拿出宝贵的财富去开发不毛之地。
正如此时的东北地区。这个时候关外可是一片蛮荒,年积温低,农作物时常遭受冻害,除此之外,低洼处水多到溢出来,高些的地方得不到浇灌,又常常遭受旱灾,粮食产量很不稳定。
要说土特产吧,狍子、鹿什么的,咱可不能真当这些动物能活下来是因为人不想捕猎,猎人的坚韧不拔就是在狩猎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这个时候的人参收购价也相当低,一是产量大,二是女真人此时不懂人参干燥技术,若不赶紧卖掉就烂了。进价低,数量大,因此售价也不高。
这样子的关外,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当地人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勉强再换点生活必需品。若是派遣内地官员去做管理,谁又愿意去没油水的地方?并且那不仅是没油水,你就是有钱也没处花。而改为高薪补贴派遣,完全由中央承担开销,嘿嘿,地盘越大开支越大,哪个皇朝都不会有那么多盈余的。
若是当地有能赚钱的产业呢?比如丝绸,比如棉布,又比如生产某些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赚钱产业偏偏在关外不大好做,盖因当地不盛产原材料。即便是一年有机会养一季的桑蚕,也比不得关内,尤其是南方,同样的土地能养好几季,这一点上成本就要比人高。而且,这些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你连粮食都不够吃,产出的成品换吃的究竟够不够?要知道路途遥远,粮价至少是内地的4倍了!如此生活水平,除了土人怕是没有谁愿意去了。
事实上亲善大明的女真人都很乐意在靠近大明的地方扎根安家,头人们每年按时进京上贡,然后用全部落的产出换取文明社会的生活物资,享受文明人的生活。他们常因去的人次太多让大明官方头疼,最终不得不严格限制人数和次数。至于普通的族人,那都是美好生活的提供者。
对李子园来说,用海贸利润来填补蛮荒之地开发时的财务窟窿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若想农业自给,他需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每个农户的粮食产量超标,才能养得起更多的人口,而有更多的“闲人”,才能让本地区真正具备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先决条件。
北望岛在这一块儿算是得天独厚了,岛屿中西部冬季不会像吉林黑龙江那么冷,甚至比辽宁部分地区还暖和,降水又丰沛。而且临近盛产鲑鱼、鳟鱼的大河,捕捞还特别容易,只要别每年捕上一万多吨,完全不需要担心资源枯竭。即便如此,北望岛也是去年才实现的粮食自给。
他还要有真正能赚钱的产业,方能到南方换取北方所没有的原材料、物资——真的是有太多东西北方压根儿不产出。
目前,北望岛本地特产利润最大头是鹿茸,盖因本地条件得天独厚:岛屿封闭,强大的势力无法大规模进入;本地的阿伊努人主业捕鱼,数以十万计的鹿群保留完好。
东北特产利润大头是人参,纯粹是因为女真人不懂如何制作药性达标的干人参,被占了便宜。外加这批货物是送往南方的,让李子园赚了一笔运费。
不过这两样产品都属于药材,本身的市场容量有限。北望岛几千人时,这个利润看起来不错,但是几万人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些抠搜了。
作为后世来人,李子园可太清楚这个时代什么东西既能吸纳人口又能赚钱了:丝绸、棉布。而李子园最有希望盈利的产业便是棉布,毕竟他有领先时代的机械,而目前他都没把往返运费附加到原材料成本上~
李子园陷入了纠结,因为现在限制北望岛纺织业发展的问题他解决不了,那就是运力。本地人口越来越多,每家每户做几床被子就要用掉好些棉花。而原材料棉花却没有专船运输,这导致原材料供应不稳,产能扩张受到影响。
什么中国人小农经济都自产自销,不会买你的棉布这种话语,至少此时是不存在的,因为此时棉布才刚开始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主要布料。几十年后徐阶家的工坊织机万台,生意火爆,难不成都是给他自己家人穿的?以北望岛领先的生产效率,只要舍得数倍的利润,完全有能力竞争过松江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