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人际交往,礼数全(1 / 2)
我如今虽然和金家关系匪浅,不过每次过来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不会空着手过来。
毕竟礼数不能少,越是熟人,这方面越是不可马虎。
这也是我一贯做事的原则。
将一幅字画放到桌上,我缓缓展开,看着金老爷子微微诧异的表情,我则微微一笑。
此时放在桌上的这幅画乃是黄宾虹的《丹霞峰红术泉》。
黄宾虹对于山水的痴迷源自少年时期,那时他就开始游览浙东的名胜古迹,并在画布上记录下他的旅程。
然而,他对华夏广大土地的探索并未止步,尤其在他50岁至70岁的这二十多年间,他几乎游历了全华夏的大部分地区:从历山到虞山,太湖,到庐山和石钟山。
从黄山、天目山、天台山和雁荡山,到武夷山,罗浮山和越秀山。
他甚至走过桂林,阳朔,昭平,平乐,衡山,岳麓山和洞庭湖,最后经过武汉,入川江,沿江至叙州,穿越嘉州而上峨眉,转向成都,并最后驻足于青城山。无一地不留下他的足迹。
在广泛的游历之后,黄宾虹的艺术眼界得以开阔,他将古人的技法融入自然的精髓,驾轻就熟,他的山水画也逐渐从师法古人向师法自然转变。
1934年,黄宾虹发布了他的《黄宾虹纪游画册》。
该画册中的作品笔墨充实,气韵雄壮,意境清新,独树一帜,引起了画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黄宾虹来说,黄山是他的绘画创作中的核心主题。
黄山以两湖、三瀑、七十二峰闻名于世,集合了天下名山的美景,“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绝非空谈。
黄宾虹九次登临黄山,描绘过无数的黄山景象,尽管他在九十岁时视力已经受到白内障的影响,他仍然坚持绘制《黄山风景》、《黄山松谷白龙潭》、《殊音阁摹印图》等多幅黄山图。
他最后一幅黄山画作被题为“九十二叟宾虹”的《黄山汤口图》。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山为背景,水为伴,建筑错落有致,隐藏在密林之间,展示了深远而宁静的意境,这应该是画家自己的心境。
全幅画作笔触流畅熟练,色彩柔和,展示了画家的内敛和淡泊,赏心悦目。
在风格上,这幅作品《丹霞峰红术泉》可能创作于三十年代末期,那时黄宾虹从上海移居北平,并经历了绘画艺术的重大变革。
他的风格由清新淡雅转变为浓烈华丽,作品展现出一种生机盎然,质朴而优雅的风格。
这一时期,他进入了创新阶段,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的七墨法,其中主要采用积墨法与破墨法,追求墨色层次的变化,以表达山川的深厚气质,以此达到元气溢满的艺术境界。
这幅《丹霞峰红术泉》也算是可遇不可求,这次鉴宝大会上收到了这么一幅画,当时我就让谢石濑花重金买了下来。
买下来的目的就是想着送给金老爷子,毕竟他偏爱书画,而且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看着桌上的《丹霞峰红术泉》,金老爷子一个劲的赞叹连连说了好几声:“好!好!好!”
看完画之后,他让人把这幅画收了起来,我们坐在一张茶桌前,他给我倒了一杯茶。
“小天,你每次过来可都是给我带来各种惊喜啊。”他笑着说。
我道:“在西洲,承蒙老爷子照顾,不然的话我也不可能有今时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