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悔之晚矣(1 / 2)
兰州卫从汪府解救出十几名女子,都是此前周边百姓丢失的。让他们家人各自领走。府中其他物品一概封存,将所有亲兵控制在他们原来的兵营,指挥同知将此次事件八百里加急报送朝廷。
肃王府与甘州中卫也据实上报。
汪监军单独关押在卫府的监狱,他是宫里的人,谁都不敢上刑审问,还派医生治疗箭伤,好吃好喝伺候着,专等朝廷旨意。
董指挥刚清醒过来就是要哭喊杀了汪监军,卫府没人敢听这个命令,为了不让事态扩大,也拦着不让他靠近监狱。
董夫人把女儿运回什子川,寻了个地方安葬。一切安排完毕,便投入滚滚黄河。董指挥哀伤不已,卧病不起。
兰州卫各将官平日里看不起董指挥,现在汪监军倒了,又打算投向董的门下。既然投奔,就要有所表示,这个表示自然要投其所好,但现在董指挥有病在身,就算有美女送去也没用。
几人拿不定主意。有一千户道:董指挥平日最看重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小姐名节受辱后慨然赴死,肯定是董指挥平时教育的结果,我们应该给小姐一个贞节烈女的称号,以慰其在天之灵,也能让董指挥心里有所安慰。尽管女儿没了,但临死也没失了董家的脸面。
众人齐声称赞,以卫府的名义在董家老宅立了个豪华牌坊,然后大张旗鼓宣传董姑娘的节烈事迹。
没几日,传来消息,被解救的女子中有一位在家中自尽。卫府高官赞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立即授予烈女称号,树立牌坊,封赏其家人。
舆论迅速被点燃,大家一方面慨叹该女子命运悲惨,另一方面都把关注点放在其余的十几个姑娘。无论是猜测还是关注亦或者是慰问,都让这些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
果然陆续传来噩耗,官府一概照例封赏。没几天,兰州附近便树起了近十座崭新的高大牌坊。
董指挥休息几天,刚能下床,几名将官迫不及待的将他抬到老宅,展示他们精心准备的投名状。来到老屋前,董指挥奇怪这是要干什么,下了轿子,迎面就看到高大巍峨的石质牌坊。
错愕间,指挥同知掏出已经准备了好几天,请数个名士修改润色过的表文,大声朗读起来,内容当然是盛赞董小姐节烈忠贞,董指挥教育有方。
董指挥听到一半便口喷鲜血,左右赶紧上前搀扶,他冲破众人,一头撞在牌坊的立柱上,鲜血直流。所幸步履踉跄,没多大力度,只是晕厥过去。众将官又把董拖上轿子,抬回卫府。
第二天才苏醒过来,扑在床上,嚎啕大哭。
面对接连出现的自尽事件,金花无法理解:这些女子是受害者,既然已经脱离苦海,就应该好好活着,为什么要寻死觅活。孩子失而复得,家人更应该好好对待,最起码应该怜悯和同情这些苦难的姑娘。但人们为什么一边同情一边又讨论她们会不会自杀。猜测她们会以什么方式自杀,甚至推测什么时候会死。官府更对她们的自杀报以奖赏,鼓励这种行为。这些人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就非死不可,该死的不应该是汪监军和他的那些手下吗。这些姑娘何错之有。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金和夫人从金天观回来的路上就在合计,等事情平息了,老李一家情绪平稳点,就上门提亲。金花这么一说才惊醒,这事情拖不得,唤天元进来商量,意见一致,老金便去央求石大哥中间作媒。
石家两口子赞叹老金一家明理通情,本来石大嫂去更方便,但自从上次生病后,一直没好利索。她是个热心肠,操办过几次邻里的婚事,有些经验,拖着病体和丈夫一起到老金家,嘱咐事情的流程,注意的事项,需要采买的东西。
礼品备齐,正要出门,却看到老李两口子进来。石大哥笑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你们两亲家赶得真巧。
老李奇怪他们大包小包的要去做什么,石大哥说明原因。李大嫂抱住金夫人痛哭起来,倾诉这些日子遭受的风言风语,尤其是那些曾经求过亲被老李回绝的人,动不动跑到药铺门口张望,指望这一家也发生点什么。甚至有无赖在门口大喊:我不嫌弃,嫁给我算了。
尽管李家姑娘受父母的影响,果敢豁达,但毕竟是女儿家,哪受得了这个,整日独自待在屋里不说话。金花和天元去过好几次,都躲着不见。
李大嫂救得及时,姑娘并没受辱,但这种事情人们往往都愿意往歪处想,没办法解释,解释也没人听。
金夫人也陪着掉眼泪,安慰李大嫂:没事嫂子,让孩子过了门,就没人说闲话了,自己家的孩子我们知道,别说这次没什么,就算有,也是我金家的好儿媳。不要难过,今天你们来了,我们两家索性就把亲事定下来,择个就近的日子,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把姑娘娶进门,好好冲冲喜。
李大嫂和老李互相看看,老李道:兄弟一家有这个心,是我姑娘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但我们商量过了,亲就不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