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潘家园(2 / 2)
那当然一是琉璃厂的两条街,二是大栅栏后街,还有美术馆前街,以及城里很多工艺美术品店,这时代不缺古董。
其实主要问题是,八十年代还不富裕,除了穿越者,收古董的人很少,都是旧社会的世家子弟,而他们这种层次,都有自己的关系网络,根本不用自己出去淘换去变卖,自然有行家前来进献,或者上门来收。
至于普通人,就算他们没把这些书画给撕了,内心也是极度鄙视的,
说啥历史文化价值啊,一句你这苏东坡的画会动吗?有电视好看吗,能听出声来吗?就直接给你怼回去了。
其实这也是大实话,我特么连电视都没得看,你跟我说这苏东坡的画有多好看,这不就是何不食肉糜吗?
刘光福是深深理解这种心理的,穿越回来,也没有丝毫嘲笑的意思,凡是亲身经历80年代的人,凡是体验过有电视与没有电视的心理区别,凡是被拥有录像机的邻居降维打击过的,都会觉得怼的没毛病。
要不是后来普及了电视,让大家看到了王刚的鉴宝节目,哪儿来的古董热,没有电视作为宣传渠道,没有华人资金接盘,再好的书画又能值几个钱?
刘光福穿越过来,咱们这儿是1981年,按理说还得十多年后潘家园才会开张,但大金牙和胡八一竟然已经在莫须有的时空提前开店了,咱这就只能按90年代的真实场景来写。
潘家园的跳蚤市场只在周六日开放,任何市民都可以来早起来这里租个摊位,卖自己家的旧货。
礼拜天的早晨七点,刘光福跟老鬼俩人就溜达过来了,还没进跳蚤市场那个圈,停在那里的自行车三轮车就把马路给堵的水泄不通。
任何行当都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潘家园跳蚤市场也是个晓市,想淘货就得早起来,
摊主都是四点起来摆摊,行家里手五点六点就过来收购,卖到七点钟好东西基本一扫而空,
那些十点多钟,才懒洋洋来逛市场,当做参观游览见世面的,其实连古董的毛都没见到,随手就买了一堆假货回去开骂,然后说潘家园从来没真货,其实那是您时间点去的不对。
刘光福好容易挤进市场,看着地上一堆堆充满八十年代色彩的假古董,宣德炉、夜光杯什么的,不由得发出一阵感慨。
要说八十年代假古董,也是奇葩得很,大家不要以为八十年代是文化沙漠,
相反,八十年代的古董热有相当群众基础,因为七十年代曾经有过学习法家着作,
在大城市恢复并且普及了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又广泛报道了长莎马王堆汉墓出土、明十三陵考古挖掘等重要考古事件,
此外还有大文豪的《李白与杜甫》这种重要的考古学着作出版,在全国掀起了一阵考古学热潮。
所以八十年代一开始,虽然大多数人对书画作品依然不感冒,但对于古董文物的作用和价值,是有相当清晰认识的。
因为古董和文物,还有整个考古学主要目的,本来不只是为了研究文化源流,更多的是为了确认古代领土疆域范围!
比如,某地大量发现了汉唐某文物,与内地某文物对照可知,此地过去肯定是汉唐安西都护府管辖,就能确定龙国对该地曾有历史归属权,这个考古学依据,未来遇到争端时,是可以堂堂正正拿到国际讲台上去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