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年代托儿所(1 / 2)
第188章 80年代托儿所
刘光福汗颜,身体原主本来就是个憨憨,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想到那么多。
但穿越者刘光福可是知道这得有多惨,他虽然上辈子没自己亲自尝试,但老妈也在托儿所干过厨师,也是见过的。
为什么会有托儿所和幼儿园这两种称呼?因为托儿所与幼儿园开始是有区别的两种机构!
这时候托儿所是从出生开始,一般情况半岁起托,
特别困难的从医院抱出来,出生十天上完户口就能送去,你敢送人家真敢收,每个月交两块五托儿费就行,跟大孩子没区别。
只是三岁以下还不接受全托,这种托儿所一般都是企业为职工办的,街道教育局什么的一般没有。
而幼儿园才是和今天一样的,只收三岁以上,但日托全托比例是对半的,不像现在很少还有全托。
对大人来说,这种福利保障真是让人爽翻,很多人奇怪双职工怎么能有好多孩子,只要你狠心把孩子往那一放,那是真的不用管啊!
就是对孩子来说,托儿所那简直如同做噩梦,长大了回忆都是满满啊!
托儿所幼儿园的老师,那肯定都是有偏爱的,对某些喜欢的孩子更好,
而那时候托儿所老师,其实也算本企业职工,而且都是女工人转岗过来的,也谈不上专业,她怎么做,家长也没地投诉,投诉也没用,不像现在动不动去告老师一状。
从这种夸张的托儿所能够存在,而且相当普遍来看,也能看出,说七八十年代磨洋工,那纯属是臆想。
八十年代的城镇职工很忙,真的很忙!
那时候就算是八小时工作制,还有很多加班和单位义务劳动,一周六天,就礼拜天休息,平时都忙的像狗。
大概1994年四九城才开始试行大小周,隔一周双休,试行了两年,才改成全部双休日。
而且,现在下班后其实没什么家务劳动,还有外卖,但80年代比如今家务劳动多得多,哪怕是傻柱这种单身狗,做饭洗衣服的活也跑不了,而且很烦人。
于莉莉因此认定,她所以把孩子整托,孩子现在不开心,就因为闫埠贵不带孩子,也不管她家的家务。
八十年代城里家务活确实不重,但很费时间。
就说吃饭这事吧,八十年代工资,普遍不够吃街道食堂,
大多数双职工家庭,回家先得去菜市场买菜,这时候冰箱容量很小,一般都是单开门,双开门也是增加冷冻仓,平时用的低温仓还没原来单开门冰箱大呢。
所以,买一次菜扔冰箱里吃一星期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天天吃萝卜白菜南瓜。
然后还得做饭,这时代企业都是8点上班,5点下班,
双职工尤其妇女,下班几乎没有一点时间,
而且家务比现在忙多了,连吃米饭馒头都得自己动手,比如过去哪有卖馒头的?哪儿有电饭煲?
起码是在1990年之后,四九城那些吃面食的家庭,才会普遍买馒头和切面吃,以前都是自家蒸馒头,擀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