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我要开歌厅(1 / 2)
第161章 我要开歌厅
刘光福刚刚签订了租房协议,才突然感到很大压力。
两万块钱一年租金,在很多人看来真不是小数,决不能闲着。
其实歌厅是1988年才在四九城第一次出现的,提前八年,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市场。
不管怎么说,先做着吧,他马不停蹄地赶紧重新装修。
装修对于土木老哥刘光福,根本不算难题,自己就能设计建造,而且国营建筑公司有的是装修材料,以及有经验的装修工人。
八十年代初的确没歌厅,但工人也不是不唱歌不跳舞,相反,其生活相当丰富多彩。
从七十年代开始,就陆续盖了很多工人俱乐部,厂宣传科会组织排演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还会在里面定期举办体育比赛和读书学习活动。
当然羽毛球比赛不在里面,此时羽毛球场都是露天的。
大体上说,在物质上来说。70年代更像80年代早期,跟6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就像刘光福租下的这个工人俱乐部,舞台、舞池都修建的不错,高音喇叭等播放设备虽然落后,但也都很齐全,
桌椅板凳都是实木的,模样一般但都很结实,还蒙着红白格子的塑料桌布,三层还有棋牌室和乒乓球案子。
刘光福看完之后十分满意,其实歌厅这种人流密集场所,最难的地方是总体建筑格局,能否满足消防要求。
甭管内部装修多豪华,在消防安全面前都不值一提,相反,奢华的材料用的越多,火灾风险越大,危险系数越高。
而这栋俱乐部,显然是找了设计院按照剧院标准,正规设计过的,疏散距离消防间距出口数量,全部满足要求,能完美通过消防检查。
演艺场所通用的功能都有,只是缺少歌厅独特的设施。
刘光福找到纺织局的建筑队,对方表示只要给钱,就可以把工期提前。
这年头歌厅用的镭射灯不仅很贵,而且稀有,得通过香江从外国订货,怎么也得一年半载才能到货,是刘光福的一块心病。
还有音响设备,虽然四九城的广播器材厂也有卖,但没法和电视接在一起。
幸亏李汉祥从香江撤离时,带来了一大批拍片用的音响、舞台灯,甚至还有好几个转动的迪斯科球!
这笔意外收获让刘光福惊喜不已,他不顾李汉祥的哀求,全都装在了歌厅里。
歌厅平面也要略作调整,
刘光福首先在歌厅二层三层,分隔出二十个包厢,每台包厢里有一台电视,一个录音机,两只麦克风,一组沙发,房间之间用隔音棉隔开。
歌厅首层正中,布置了个吧台,吧台旁边是一圈散座,就用原来俱乐部的桌椅。
然后就是卡座,按照惯常方式,打造了几十套又宽又软的皮沙发,还有对应的方桌,布置在歌厅四周。
大厅天花板上,吊下几个黑色的架子,把几台彩电高高地安装在上头,
如果有卡拉ok系统的话,应该可以看到MTV歌词,可惜如今还没人开发呢。
当然歌厅还少不了DJ室,音乐和画面控制都放在里面,
四九城的摇滚,本来就是从后海一带开始兴起的,这帮偷鸡摸狗的小流氓,都以摇滚歌手、流浪诗人自居,
刘光福跟老炮儿一说,老炮儿道:“对了,我认识一个姓崔的哥们,好像叫崔建,就住西坝河一个筒子楼里,吉他弹得不赖,还会自己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