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治世治事先重文,平衡自古玄妙成(2 / 2)
重要的职位,即使空缺,宁愿让一个人兼任,甚至是一身兼五职,也不授予他们。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表明了杨坚想独揽和集中权力。
传统势力如果要想在新朝保持他们的利益和影响力,就必须参与到政府的核心高层之中。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在新朝中安排自己的势力,占据最有利的高位。
如果他们自身不能占据核心的位置,就会让新朝的核心层受制于关陇集团的压力,而成为半傀儡式的存在。
关陇集团手上掌握了一种斗争利器,那是一种官职,虽然没有直接的军事权力,却可以指点江山,公开合法评论攻击政事和朝官,这就是御史,负责监察督导劝诫之务。
说得更直白一点,可以上责昏君,下斥佞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当然,这个度的控制,也非常玄妙而有技巧。
侍御史梁毗,一道奏疏,直指苏威,认为他贪恋权位,无举贤自代之心。
这道奏疏,颇有影射和醉翁之意。
因为,当时朝廷新的领导核心是以高颎为首,即使是苏威,也由于高颎的引见。
虽然苏威地位特殊,不会在人身上对高颎形成依附,但却毫无疑问是属于杨坚新朝一系。
现在苏威初受重用,便有御史弹劾,这隐隐地指向高颎,还有他背后的杨坚。
杨坚老脸上挂不住,但他坚定为自己重用苏威辩护,“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
杨坚心中通透,他知道梁毗的奏疏,虽然指责的是苏威,但更大的目标,可能是授与苏威官职的自己。
这是公开的挑战。
他不能当缩头乌龟,他需要支持这个新的领导集团。
挺新的领导层,就是挺自己,他绝不想后退半步。
于是,杨坚在朝堂之中,明确对着所有大臣说:“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他将战斗的层级,限定到苏威这一级,以给自己留下必须的腾挪空间。
他更明确指出,杨素入阁,现在还不是时候。
关陇集团倾心瞩目,一心主推的杨素,那颗隋朝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早就想取代苏威,而进入权力中枢。
杨坚下了一个定论,“杨素辩才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可以确定,当时朝野之中,杨素进入阁的呼声非常高。
杨素本人是弘农杨氏的代表,是根正苗红的关陇贵族,但此次被排除进入新的领导核心层,这明显是杨坚对传统势力的挑战。
杨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需要一个全心全意,高效执行,充满朝气,生机和活力的执政集团。
这一次,他将坚定地支持新的领导集团一元论,不实行多头统治,坚定以高颎为中心,实际上也是完全以他自己为中心。
杨坚不想受制于传统的势力。
事实证明,杨坚的这个一元制的统治核心,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高效,高质的领导中枢,以至于隋唐二代,还有无数的后来者仰望其风流。
但有二点完全出乎杨坚的意料之外。
一是杨素本人和其背后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
在隋初,杨坚虽然硬压一头,没有让杨素进入阁,但关陇集团加大了对杨坚的压力,杨坚毕竟不是神,他一样需要做出妥协和让步。
加上杨素本人确实是大才,在他身上,似乎全是优点和强项。
杨素天生就是一个强者,也是一个胜者。
锥处囊中,必将自现。
杨素很快会借其惊人的文才武略,成为隋朝文武大臣中,巨人和天神般的存在。
他的强大,即使是杨坚,也无法压抑,而只能利用。
这种互相的利用,又足以让杨素影响隋朝的力量对比,本身的走向,甚至决定隋朝的命运。
那已是后话。
但这一场针对苏威,指向杨坚的政治风波,却需要有一个牺牲品。
高颎站了出来,他为了分散和减弱杨坚的压力,上表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