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摊(2 / 2)
有些储存陈粮,竟然已有快要霉变乃至少量已经霉变的情况发生。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陛下那里。
在当殿经过诸位大臣探讨一番,经由中书门下省,便下发了一道诏令。
让各地县衙分摊到各户,让大家用低价购买这些多出来的陈粮。
其实百姓对这个事,还挺不满意的。
当年的新粮食,味道好价格高,这很正常。
但陈年粮食本就不好吃,更是买不上价。
朝廷这样做看起来是在体恤百姓,但实际上,还是想从百姓手里赚银子走的。
不够,大家虽对此稍有牢骚,但也都在可接受徐围。
毕竟自从去年收税改革以来,交纳的税赋少,大家手里有余钱,日子也算是好过起来。
就算这等于是变相的低价税,可不是还有粮食给嘛,只要有口粮食吃,饿不死,这对百姓来说,挺好了。
但是,毕竟这些粮食是以往十来年积累下来的。
就算是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也不足以全部消耗掉。
因此有的郡县长官头脑灵活一点的,自然就想到那些大户身上了。
反正他们有钱,那就能者多劳吧。
但凡是比较有规模的商户等,就全都分摊到额外的购买份额。
徐恒生也不例外。
虽说这个办法,是从外面郡县传回到长安城的。
但也丝毫不影响它的效率。
徐恒生都还未听人说具体的低价购买,来自长安县衙的文书,便直接送到徐恒生手上了。
正在县衙里忙着做事的徐恒生,突然见到朱捕头递过来的这么张纸。
扫眼一看就楞了。
“为什么我要买这么多粮食?两万斤?我家拢共五口人,一人一万的份额?纪县令他还能不知道我家情况?
这份额定的太不合适了吧?”
徐恒生难以理解。
普通百姓一人不过五十斤,就算大型商户,每人也不过几百斤。
若是家里人口多,又是大族,真要达到个大几千斤,也不是难事。
可他徐恒生,哪条边都不沾吧?
朱捕头对头儿的不公正待遇,也表示很同情。
“头儿,我已经打听过了,这事,咱长安县都没权利管,是直接由京兆府尹下文书给咱县令的。
而且听人说,就连头儿你的数额,也是经过京兆府特别考察后,单独敲定下来的。
这可是户部都已经登记在册了,没法改的。”
徐恒生一听,差点气笑,
“我家怎么就这么特殊,甚至连户部都知道?”
“您家不是有食肆养鸡场屠宰场那些产业么。厂里的工人,他们好多都只是有长安临时户籍,找不到人征收,自然就找到您头上了呗。”
之前徐恒生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临时户籍的办法。
后来便乘着这个便利,工厂里那些原本是逃难来的百姓,才算是有了个官方身份。
然而他们虽每日里在工厂忙碌,但无论是秋收还是赋税,其实一直都未曾缴纳。
毕竟是逃难而来,又没有土地,到底该去哪里缴,找谁缴,连官府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