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和解,才能活出内在安宁的自己。(2 / 2)
所以,想要与自己内心的对抗和解,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坚定自己内心所需,并排除万难坚持下去,如此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当一个人对他人充满戒备心时,任何人事物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打扰和威胁。防御型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尽管他喜欢送别人礼物,但到了别人生日或节假日,认定他会送礼时,他却会故意忘记。因为他害怕一旦依照他人的想法行事,就成了一个“听话照做“的人,不知不觉中变成软柿子被任意拿捏:由此产生忧点和担心。
像这样的人,往往会活得很痛苦。毕竟爱与被爱是人的天性使然,可因突破不了内心那关而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竖起心墙,断开和他人的情感链接,慢慢地两人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疏离型的人在婴幼儿时期,当自己通过哭闹的方式表达需求,却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时,慢慢地他就会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而失去向他人表达自我的欲望,沉迷在自我的世界里。哪怕长大后,我们明明渴望他人的关爱,或者想去给予他人疼爱,都会因害怕他人有不好的回应而极力回避,把任何人都当成一种威胁。
想要突破这个困境,我们不妨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大胆接受来自他人的关爱和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与别人的互动中逐渐建立安全感,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敞开心扉,把内心的焦躁不满、担忧害怕等消极情感全部释放出来,过上舒适的生活。
莫言提到:“世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
毕竟当我们一味地追求完美,那只会因理想和现实有着巨大的鸿沟而变得自卑,甚至失去自我。一个人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是因为他无法容忍自己真实的模样,他会极度地鄙视自己。然而这会让他在理想化形象和受鄙视形象中无法中立,变得焦躁不安。
看到这么一句话:“人无完人,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
己。毕竟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有些人拥有较好的容貌,却未必有良好的家世;有些人有聪颖的头脑,却未必能大有作为;有些人家庭和谐,却未必过上富贵的生活。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大抵是因为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没有的东西上,却忽视了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东西,而陷入郁郁寡欢中。
想要走出这个怪圈,我们需要看清理想化形象带给我们怎样的痛苦,并认清它出现的背后,意味着我们有什么需求未被满足,紧
接看削弱自己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当下。如此,我们才能放下完美之心,与不完美的自己更好地相处。
不能成为自己,是我们一切绝望的根源。只有当我们认真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情绪,在大量的生活体验中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塑造人格的改变,才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
愿我们带着探索自我的勇气,接纳心灵彷徨失序、挣扎不安的一面,走出心灵的困扰,重归内在的安宁,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