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年前(1 / 2)
对于朱一帆来说,这个寒假好像放了,又好像没有放。
自从放假以来,朱一帆从没一天闲下来过,特别是自从将歌曲交给红姐后,华声的唱片制作团队就立马开展工作,不顾已经临近过年,不摸鱼划水而辛勤工作,不时打来电话沟通,让朱一帆觉得娱乐圈不止明星过年没得休息,连幕后工作人员都不休息。
朱一帆也是落足马力工作,一首编曲完成后,立马发给胡天,没错,第二张专辑的监制依然是他,两人合作过配合有默契,然后让他去录真实乐器的演奏,背靠大树好乘凉,不用帮华声省钱,毕竟真实乐器演奏会比软音源音质好很多,如果请到大师级乐手来演奏,说不定灵光一闪,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回到家工作只带给朱一帆一个感受,能自由自在的工作太爽了,感动到想哭。
在学校时,从不敢怠慢上课,即使请假几次都是为知己网,请假后就立刻补救回来,工作从来只在业余时间,上课学习才是真正的一日之计,而且晚上熄灯后也不敢忙太久,怕打扰到同学休息,也怕第二天不够精神学习,所以朱一帆的时间安排得很有规律。
那像现在,放假了,不用上课学习了,唉,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偷偷地学习?
知己网也因自己回家了,不太用关注,时间一下子充沛起来了,反而搞得朱一帆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
在家写书与编曲,首先要面对无处不在的诱惑,却要坚定自己内心,时刻保持专注,这种内心上的煎熬,实在难受。
电视剧、电影、音乐、游戏、网络上的小说、小伙伴们的玩耍、父母妹妹亲人间的交流、独处时的天生懒惰,林林总总,像是无数只手在拉着朱一帆往后退,不让他专心做事。
好似回到家后,回到一个温暖舒适的港湾,自己整个人放松下来,没有在外面时那种压力,那种时刻紧张之感,好似丧失目标之感,注意力就散乱起来,各种念头满天飞。
朱一帆也是反复念叨着年后没钱没法过了要努力,念叨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以此来反复刺激、激励自己,强制自己用心做事,不要做一会事情心就飞去其它地方。
其次是休息不规律,这就让朱一帆欲仙欲死了,晚上一时专心工作就会忘记时间,直接干到凌晨四五点也有,第二天就没精神了,白天就会疲惫,更是集中不了精神,所以会想睡下觉,然后不是白天或者是晚上睡觉,最后,十二点打后就会鬼打甘精神,然后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这有一个坏影响,整天不出门,就算了,别人顶多认为朱一帆在家勤奋学习,人设立得好的好处,但父母们却是生活在一起,朱一帆的情况也看在眼里,他那样时常在白天或晚上睡觉这种不正常现象太明显了,很是忧心朱一帆是否因为做事太累了。
有意思的是陈毅红,生动的诠释了同人不同命。
陈毅红学朱一帆一样,几天困自己在房间里写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里都有闲言闲语,认为他出了啥问题,回来后总是看不到人。
而他爷爷奶奶看到他经常看小说顾不上吃饭,时常在房间写写划划,认为他不务正业,都说得他几回了。
搞得陈毅红连忙将写作地方转移到朱一帆房间,外面的人即使说,他也能拿朱一帆消退挡箭牌,免得被村中之人中伤。
朱一帆时常白天睡觉,晚上深夜不睡,让父母们很担心,怕朱一帆太过劳累从而累坏了身体,而朱一帆很难解释说自己是因为作息絮乱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太过劳累,但在他们思想里是没有作息絮乱这个概念的,只能做事太累才会这样,朱一帆是有口难辩,令父母担心有点过意不去。
虽然这样没日没夜的干,也足足花了五天时间才完成所有歌曲的编曲,效率也不见得高到那里去。
虽然因为日夜颠倒影响效率,再加上要与胡天详细沟通编曲的情况,耽误了不少时间,造成进度快不上来。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有现成的答案抄,但对软件不太熟悉是个大问题,朱一帆是人不是神,学习东西逃不过熟能生巧的规律,本来就是软件初学者,又两个月没怎么碰了,有点生疏,所以所花的真正时长比做第一张专辑多。
总算忙完一件事了,心都松了,事一件件做,总有做完的时候,年后回去录歌就好了,至于要不要MV出镜,朱一帆还在考虑中,很好奇,却又怕自己一个新手拍这个太耗时间,年后的时间,自己不太富裕。
做事要有始有终,按农村的说法衡量,这个2月份的人民文学杂志就是今年最后一期,朱一帆不想缺席,因为他想到了这期杂志,自己应该交什么作品,毕竟每个月最烦的是选择困难症,而不是作品本身。
从杨娅男问及要不要接受我的空间的创始人于波加入公司,让朱一帆想到了一句名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做人与做公司一样,要有宽广的度量,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不断增长自身的体量,才做触及更广的宽度与深度。
此名言出自于先秦时期李斯所着《谏逐客书》,因敌国施展疲秦计划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谗言,下了逐客令,驱赶各国来秦的人才,李斯也在其中,于是上书这篇文章,从而令秦王收回逐客令。
只是这篇文章列举了太多的事物了,让朱一帆修改起来痛不欲生,比起用软件编曲更头痛。
至于诗词,朱一帆看到附近越来越有新年新气象了,也期待自己今年也会有新气象吧,想到了一首应景的诗,北宋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