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平衡出,天下纷争再起!(1 / 2)
“恭喜宿主获得魏武大帝:曹操!”
曹操携带人物: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戏志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于禁、乐进。
植入身份:与宿主是发小,八拜之交,如今为宿主麾下门客,正欲加入天地这片熔炉。
“因普通召唤累积五次,当前平衡产生。”
平衡人物第一人:治水神皇——大禹,武力109智力96统率97政治98
携带人物:鲧、后稷、皋陶、子契、伯益、夏桀、无支祁、启
植入身份:姜奕的老丈人
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柳这种顶尖凶兽,大禹能够徒手杀之,这完全可以证明大禹的能力了!
平衡人物第二人:天之四凶——饕餮,武力108智力53统率54政治55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贪恋食物暴饮暴食,又贪图财物,天下人都说他是饕餮),“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货之饕餮,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魁,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也人也。”
携带人物:穷奇、梼杌、混沌
植入身份:嬴政招揽的数名猛将
平衡人物第三人:天主——耶和华,内力境界:合道
“耶和华”名词来源于希伯来语《旧约》。古希伯来人崇拜的独一真神,出于敬畏不敢直呼其名,在经卷中把它的名字写作“JHWH”,只记辅音,不记元音,无法拼读,读经或祈祷时,就用“adhonay”(阿特乃,意为“吾主”)来代替。后来基督教神学家把“adhonay”一词中的元音嵌入“JHWH”之中,拼写成Jehovah,读作“耶和华”,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近代学者认为,“JHWH”应读作“Jahve”(汉语译法很多,如雅赫维、雅威、雅畏、耶畏等)。天主教《圣经》中意译作“上主”。
上帝(神):《圣经》中的“上帝”源于希伯来文“Elohim”,作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上帝”本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明末清初时期,翻译者难以确定“God”对应的中文用词,便用拉丁概念“Deus(天上的)”的音译“徒斯”代替。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认为可以用来翻译“Deus”;后来,他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圣经》中“Deus”的含义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来翻译。之后马礼逊采用“神”一词进行翻译。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上帝”被广泛使用。
携带人物:路西法、撒旦、加百列、乌列、拉斐尔、拉贵尔、沙利尔、雷米尔
植入身份:天主教教主之父
平衡人物第四人:创世神——太一,内力境界:合道
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携带人物:无
植入身份:不明
平衡人物第五人:北凉王——徐骁,武力67智力97统率102政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