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咬钩(2 / 2)
丁志远都不知道该怎么吐槽才好,如果没记错的话,如今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应该刚刚超过60%,哪来的完整产业链?
这已经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问题了,而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倪司长为了钱,脸都不要了!
丁志远耐心听完倪洪斌的自吹自擂,疑惑道:“倪先生,可我听说内地生产轿车需要资质,很麻烦的。我这人最怕麻烦了,我看还是算了。”
1987年,北戴河轿车工业发展会议上,确定在全国建设一汽、二汽、上汽三个轿车生产基地。
其中,一汽生产排气量2.0L以上的中高级轿车,上汽生产1.8~2.0L的中级桑塔纳轿车,二汽生产1.3~1.6L普及型轿车。
另外,天津、BJ、广州三个生产点从进口轿车散件组装开始,逐步实现国产化生产。
由此,全国形成了一汽、二汽、上汽三大轿车生产厂和BJ吉普、天津夏利和广汽标致三个小汽车生产厂,俗称“三大三小”。
除“三大三小”外,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厂点。
这就是所谓的轿车生产资质,没有资质,即使你有生产技术,也不能生产小轿车。
说白了,这“三大三小”就是特权垄断,没技术人才,国外车企给伱。
不会营销也不怕,在那个缺乏市场竞争的年代,合资车只要造出来就供不应求。
而且因为中资51%股比政策的限制,这六个狗东西坐收红利,可以说是躺着就能挣钱。
既然躺着就能把钱挣了,干嘛还要辛辛苦苦搞研发?
搞研发不得花钱,哪有直接从爸爸那里拿来的香?
于是这六个狗东西就躺在了合资的温柔乡里不思进取。
民脂民膏扶持了几十年,却造就了一堆扶不起来的阿斗。
倪洪斌没想到丁志远对内地的汽车工业这么了解,连轿车生产资质都清楚,看来不好忽悠啊。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确实有造车的想法,否则根也不会知道生产资质这事儿。
想到这里,倪洪斌又燃起了希望,情真意切道:“丁先生,轿车生产资质也就是领导一句话的事情,如果您真想投资,我们部肯定会全力推动!”
“倪先生,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丁志远跟倪洪斌打起了太极,使出了拖字诀。
反正苏联国有资产瓜分大潮还没到来,现在大多是厂长甚至工人偷偷摸摸地往外卖设备、技术,都是零敲碎打,小打小闹。
对丁志远而言,这种交易方式,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真正的好东西都在后面呢,耐心等着就是了。
倪洪斌也知道这种大事不可能一次就谈好,但他又不想轻易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热情道:“丁先生,您什么时候方便来内地考察?”
“这……。”丁志远犹豫了片刻,“我打算在莫斯科过冬,体验一下这里的冰雪世界,顺便看看这里有没有什么好生意。明年吧,明年下半年。”
“明年下半年?”倪洪斌有一种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
不过转念一想,人家至少答应了,还给出了大概的时间,这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好,回国后我就跟领导汇报,做好准备工作。”
“倪先生,用不着那么麻烦,我这人嫌麻烦,简单点就好。”
这时,许琳终于从洗手间里出来,姗姗而来。
倪洪斌正好面朝宴会厅入口,许琳一进来他就注意到了。
看着许琳小脸红扑扑的,他还以为她是喝酒喝的,没有往别的方面想。
见丁志远扭头望着许琳,倪洪斌心里微微一动。
他跟丁志远打过几次交道,发现对方年纪不大,做事却滑不溜手。
按理说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好面子,稍微被捧几句,人就容易发飘。
但丁志远却不一样,无论怎么捧他,他最多笑笑,让你感到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别提多难受。
有钱,低调,稳重,不飘,着实难得。
不过,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来不相信一个人会没有任何缺点,无非没有发现而已。
所以,在发现丁志远注视着许琳时,他突然有了主意。
“小许,过来过来。”倪洪斌朝许琳招了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