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铜都钱乡(2 / 2)
姑娘不觉摸了摸腰刀:“你可真是货真价实的蹬鼻子上脸。”
廉衡转身,边走边道:“你猜猜看,金、银、钱、钞、帛、谷、牛、马、贝等,我们最想把哪种货币推上神坛?”
沐歌缀他屁股后:“物以稀为贵,是金子吗?”廉衡摇头,“那肯定也不是银子。”
“为何?”
“银子虽比金子多,但一样,还是少。但是,”她铿锵有力道,“宝钞更行不通。”
“为何?”
“不相信。你随便问个做买卖的阿翁,他们都会说‘那就是一张纸而已’,朝廷想印多少印多少,不值钱。”
廉衡仿佛笑了一下:“你为何不猜铜?”
沐歌也没能答上来她为何独独跳过了铜钱,既然不明原委,干脆爽直口快:“我听过金山银山、听过金银财宝,但铜,我只听过破铜烂铁!”
廉衡哈哈大笑:“乖乖,不愧是我相中的好徒儿。”
沐歌:“谁是你徒儿!”
“放心,你率先迎来的,必是白银时代。”
“你还没说,你要把什么捧上神坛?”
“这是我死后的事了,活着的我,无法回答。”
“你不是让我将你当个死人吗?怎么,出来逛逛,又想活了?”
少年不置可否,反问:“徒儿,为师问你,这生肖街里最多的是什么街?”
沐歌自然不会乖乖回答说“马街”,她必要追着张口闭口自诩“为师”的廉衡打掉他一颗牙才行,热闹的市肆街子里二人一前一后追着跑着,闹得鸡飞蛋打,人仰马翻,到处赔钱……
论起云南钱币史,远的不说,单说今朝,也足够写一本史册。
如前文述,平滇之初,朝廷在加强对云南军事镇戍的同时,很强调“因俗而治”“怀之以德”的统治原则,故对当地传统的经济习惯与货币文化也抱以高度尊重。市肆,滇谓之街子,以其日支名之,如子日则曰鼠街,寅日则曰猫街,午日则曰马街之类,至期则四远之物毕至,午前而聚,抵暮而罢,交易用贝子,本南海甲虫,滇人皆用以代银。其数一颗为庄、四颗为一手、四手为一苗、五苗为一索、九索折银一钱。凡市井贸易皆用之。甚便。朝廷在云南限於客观的经济社会因素,采取弹性政策,准许贝币继续作为法定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与钞并行。然而,明廷仍期望强化纸币在云南通货体系的地位,而经常藉由核发俸给、提供经费、赏赐与振济等途径运钞至云南以供地方财用与流通,使当地民众渐习於内地钞法。
然后是钱。有明以来,铜钱虽时铸时停,停多铸少,但云南富铜,又僻在遐荒,什么都慢,明廷旧政之变尚未传开,新政已出,因而钱币在这里始终流通,且品种尤为繁多。但,量却极少。京师有宝源局,各省有宝泉局,滇中虽产铜,不行鼓铸,反以重价购海贝,傅砚石当年查此不利,几番上折,明皇在云南才开局铸官钱。
云南虽远,但不论远在何方,金银钱贝等还是仅限民间使用,官场不得不以宝钞为流通货币,起码明面上必为宝钞。
随着宝钞的通货功能日趋式微,官俸与军饷的支付开始部分用铜钱为媒介。只是明廷“禁银保钞”“禁钱保钞”的“钞心”不死,铸钱量比之前朝,仍远远偏低,远不及唐宋时期。宝钞式微,明廷深知钞法难以维持,遂计划在全国开局铸钱,期能藉由货币权与货币投放的掌控,以维系货币体系与国家财政稳定。此后,制钱在全国货币结构的比重也开始日趋提高。钱风一刮,大红山铜矿、包括江西铜矿的大肆私采、私铸,就随之而来。
因产铜之故,云南能受到私铸官员的高度觊觎,必然先会受到朝廷高度的重视。傅砚石晁荣当年尝试在云南铸钱,以求铜钱在云南各地流通,以期取代贝币的主导地位。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迨至如今,贝币经济亦式微,钱法渐通,折银大钱在云南已广泛流通。
钱法渐开,效益顶好。
而此番铸钱的成效优於过去、优于其他的两京十二省,一来是因云南是铜产地,兑换制钱较外地价廉,二来是因随着云南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交易规模的扩大,贝币贬值愈益明显,由于其价值过于低廉,在大额交易时的不适性愈为凸显,供应量又无法满足市面所需,“以钱代贝”的需求就随之出现。
制钱在货币流通领域里站住脚跟,为过度白银和宝钞,与中原内地保持货币体系的一致,架起了最好的桥梁。